为加快推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我市日前出台《2023年南平市城乡建设品质提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中有哪些重要内容?
↓↓↓
实施“5+2”样板工程建设
《方案》明确了今年我市实施“5+2”样板工程建设,县(市、区)均要打造1个城市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样板、县城更新建设样板、完整社区建设样板、集镇环境整治样板、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样板。重点推进邵武市古山溪片区综合开发建设样板、建瓯市理学名城城市更新建设样板、光泽县三凤完整社区建设样板、武夷山星村镇集镇环境整治样板、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充分融入新发展理念,创新项目实施,奋力争优争先争效,探索形成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全省示范。此外,县(市、区)各完成1次城市体检,形成城市体检报告,实现体检成果数字化运用。各县(市、区)都要启动智慧城市“CIM”基础平台建设,实现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信息化。
实施九大工程建设
《方案》还明确了我市实施宜居建设工程、绿色人文工程、交通通达工程、安全韧性工程、智慧管理工程、农村风貌管控提升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农村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九大工程建设共51项任务。
《方案》要求?
↓↓↓
持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
全市计划开工建设老旧小区201个、3.2万户,基本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持续推进2001年至2005年间建成、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试点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聚焦“一老一小”,从方便社区老年人、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配套建设社区幼儿园、托儿所、老年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便利店、菜店、食堂等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体育健身设施和休闲场所,建成设施完善、安全健康、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全市全面启动13个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
坚持供需匹配、因城施策,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全市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369套;做好公租房保障,全市计划筹建公租房865套;稳步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全市计划开工建设棚户区7769套。
推进无障碍设施改造提升
推动邵武市昭阳街道开展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综合整治提升,打造系统性、完整性、适用性、安全性的无障碍样板区域。推进邵武市申报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
《方案》提出
↓↓↓
在绿色人文工程方面
要加强城市生态屏障建设,全市计划实施环城山体绿化和林相景观提升2100亩,建设郊野公园2.5平方公里以上。
推进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将绿化向城市废弃地、边角零星地渗透拓展,丰富立体绿化形式,不断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加快推进南平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市计划新建和改造提升公园绿地100公顷、福道130公里,完成口袋公园和立体绿化各20处,打造特色精品公园8个。
推进城市垃圾综合治理。全市计划新建改造生活垃圾分类屋(亭)150座,推动延平区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光泽县创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
在交通通达工程方面
要优化城市路网,全市新改扩建各类城市道路45公里。完善公共交通,全市计划延伸优化公交线路10条。完善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全市计划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1500个以上。
在加强城市安全韧性方面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统筹兼顾内涝积水治理及雨水收集利用,建设可渗透路面、绿地及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力争2023年底全市城市可渗透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标准。推进城市燃气管道改造,全市更新改造35.57公里老旧燃气管道及16座燃气场站。
在开展智慧管理工程方面
要借助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升市政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在“CIM+”城市体检、智能建造、智慧市政等领域率先开展深化应用。全市计划完成10条街区窨井盖整治,35个主次干道杆线、箱柜专项清理。
在农村建设品质提升等方面
要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累计完成828个村庄规划编制。强化农房风貌管控,全市整治农村既有裸房413栋,逐步消除农房“高大裸空”现象。实施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提升。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整治提升,全市完成7个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和整治提升。
要提升农村厕所革命质量,引导农民群众自主改造提升未达到卫生规范的厕屋,改造不符合建设技术规范的三格化粪池,全市计划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156户。此外,推进乡村“五个美丽”建设,建设美丽乡村庭院950户,美丽乡村微景观500处,美丽乡村小公园(小广场)135个,美丽田园32片,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点15个。
《方案》强调,各县(市、区)、武夷新区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落实,推进基础设施各类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加强人才和技术保障,加强督导考核,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城乡建设品质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