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
标题图
“害怕黑夜到来、精神崩溃…”拿什么拯救,这群被睡眠抛弃的人?
2023-03-21 14:41 福建卫生报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对很多失眠者而言,卧室成为他们产生压力和焦虑的场所,与之相联的是对漫漫长夜的恐惧。

凌晨一点、两点的夜晚分别是什么样;夜里有几只猫在楼下夜啼,哪些鸟开始叫早;黎明时清洁工几点开始清扫大街,隔壁邻居几点出门买菜……这些年,深陷失眠困扰的李阿姨都统统知晓。

在无数失眠的夜里,尽管李阿姨的身体已经疲惫到极致,可脑海却不停切换着生活中的细小琐事,白天经历的种种到了夜深人静时,会被无限放大,直至充满了整个黑夜,将睡意完全驱散。

被睡眠抛弃后,有人硬扛了几十年

在中国,“李阿姨”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根据一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有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3/4是40岁-60岁的中老年人。 

图片

▲福建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

“从看诊人数就能窥见一斑了。”开设睡眠医学中心至今,福建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魏世超的门诊量始终“火爆”,以他为主的三人团队每次看诊100多人,经病史采集、病情评估、治疗方案个性化制定、用药指导等环节,经常到下午才“收摊”。

图片

▲魏世超和患者交流

随着大众睡眠健康意识的提升,这些年主动看失眠的人在不断增加。但相比庞大的患者群体,真正会去医院就诊的仍不足50%。多数失眠患者试图用自己的方式“硬扛”。这一“扛”,就扛了七八年,甚至数十年,最终转为了慢性失眠。

“失眠20多年了,刚开始不太严重,也没当回事,结果失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有时是整夜醒着,到了白天整个人都恍惚。有时明明很困,躺下去脑子又清醒了。”李阿姨没想到,有一天想睡着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想过失眠要去医院看。

“去看就是吃安眠药,那玩意一吃就停不了了。”李阿姨对记者说。

和李阿姨有同样想法的失眠者很多,他们要么觉得这段时间睡不着,过段时间就好了,要么担心安眠药的副作用,有抵触心理。

图片

安眠药真是“灵丹妙药”?

对于失眠的治疗,一些患者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安眠药当作“灵丹妙药”,甚至成瘾,60多岁的张伯伯就是其中一位。

找到福建省立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林懿祺看诊时,张伯伯立刻拿出先前吃的安眠药,让她照着开。

林懿祺一看,这是安眠药中效力比较重的一种。但追问之后发现,张伯伯其实犯了很多失眠者都会有的误区:晚上8点就躺床上等待睡意,白天为了弥补睡眠不足,没事就往床上躺。

“其实失眠人群最忌讳长时间卧床,相反,我们需要利用‘睡眠限制’——晚上迟一点睡,白天不建议午睡。”林懿祺说,许多失眠者延长了在床上没睡着的时间,由此也强化了消极的条件反射。

有些人觉得没睡够8小时就是睡眠不足,但有些天生的短睡眠者需要的睡眠时间确实并不长。在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严金柱看来,睡得好不好,根据第二天的主观体验来判断更为准确,比如是否容易疲劳、记忆力下降、睡不解乏,或情绪容易低落等。

图片

▲严金柱接受患者咨询

如果确实被失眠困扰,不妨先调整作息,养成好的睡眠习惯,睡前不看手机,不要白天一直躺床上。如果习惯调整后还没有好转,可以去医院评估是否真的是失眠。

安眠药的规范使用还任重道远

安眠药在我国是一类管控严格的精神类处方药,不仅需要医院或诊所医生评估后实名制开具,且每次只能开七天的量。

“长期大量使用安眠药,可能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成瘾风险,比如损伤肝脏功能和造血功能。过度依赖安眠药的患者还会出现失眠加重,情绪暴躁,甚至攻击行为,而打呼噜人群则可能出现呼吸暂停的加重。”严金柱说。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对安眠药成瘾人群会不按医嘱随意用药。一项针对吉林省社区3376名老年人的研究表明,超过85%的老人家中常备精神类药物和止痛药,明显高于其他药物。超过70%的老人存在凭个人感觉服用、经常服用精神类药物,以及不遵医嘱和自行停药的现象。

“不乏会有一些基层诊所对失眠诊疗缺乏规范,加上药品种类的限制,他们对剂量的把控就不会很严格。再有其他一些内科、外科也常常会遇到失眠的合并症,在失眠用药方面,有时经验不足。”林懿祺说。

图片

为更好地规范安眠药的使用,省立医院去年牵头成立了福建省医学会睡眠医学分会,希望通过办学习班、培训会,更好地规范失眠诊疗。同时下沉到基层及其他相关学科,提升大家对失眠治疗的重视程度。

很多时候,心理问题才是失眠的根源

相比于依赖安眠药,睡眠专家均认为,失眠者更应关注自身心理问题的治疗。有数据显示,90%的抑郁患者都有失眠,反过来,失眠也是引发精神障碍的一个风险因素,并可能使精神障碍更难治疗。

对很多失眠者而言,卧室甚至成为他们产生压力和焦虑的场所,与之相联的是对漫漫长夜的恐惧。

“越是害怕自己难以入睡,就越是给失眠问题火上浇油。”这种痛苦对长期失眠的刘女士的身体和情绪都造成影响,情绪急躁、低落、抑郁……使她慢慢坠入无底深渊,甚至无法专心工作,“然后我就精神崩溃了”。

图片

在林懿祺看来,失眠有时只是一个表象,透过失眠这个“窗口”,去发现并治疗失眠人群并不太愿意表露的情绪问题,才是失眠治疗的根本所在。

“出现失眠,有时是对自己情绪问题的一个警示,提示你在治疗失眠的同时,也应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严金柱指出,失眠者只有纠正对失眠的错误认知,以及一些不恰当行为,再去睡眠医学中心辅之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抗焦虑抑郁治疗,才有利于消除高觉醒状态,增加入睡驱动力,真正找回丢失的睡眠。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