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峇峇娘惹,南洋风雨几度回
2023-03-17 10:09 闽声

图片



大学时曾经租在一户马来西亚华裔家中,房东先生是出生在马来的移民二代,他的母亲是福建福州人,七八岁时随家人下南洋,自此离开中国。
大半个世纪后又漂洋过海抵达南半球,再也没有踏上过中国的土地。她给自己在马来西亚生的第一个孩子起名“国存”,意思是有一天回到故乡,国家还依然存在。
在描述这些经历时,他们的脸上总是流露出一种无以名状的忧伤,老人虽已耄耋之年,但依然能清晰回忆起东街口的老榕树与乌山脚下的两座旧塔。
她能说断断续续的夹杂着浓重马来口音的英语,一些简单的马来话,一口古老却流利到令人惊叹的福州话。
她的华语听起来像一只旧鼓包在纱笼里咚咚地敲,糅合了所有她会说的语言一般。一面说,一面眯起眼睛来,思索着下一个需要用的词汇。
我想,只有和马来人长时间共同居住,才能体会这种语境下的交流感受,沉重与忧伤中,涌动着一份渴望与故土的连接,但没说几句,欲言又止,只剩下沉重的神色里透出的笑。
那一刻的疏离和隔绝不仅是国籍,更是几度风雨中无法回首的南洋时光……



图片


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华裔群体,峇(bā)峇娘惹族群(baba nyonya)。




图片
图源 | 微博 Doriane 熊丢丢



根据东南亚古代文献《马来纪年》的记载,明朝时曾有一位名为丽宝(Li Po)的公主下嫁至南洋马六甲,与当时的苏丹满速沙成婚。
据说丽宝公主与随行场面一场宏大,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因此一句“生儿当如苏丹贤,生女当如汉丽宝”甚至成为了当地的民谚。
他们的混血后代和随同来南洋的数百名随从与当地人的混血后代就成了最早的峇峇娘惹族群。



图片
图片
《马来纪年》的手抄及出版版本



但因为《马来纪年》里混杂着神话传奇,因此专家学者认为它并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且研究通读中国明朝史料,并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丽宝公主的任何记载。


图片


图片
娘惹珠绣与婚礼服饰



现代历史一般认定峇峇娘惹最早应为公元15-17世纪,一批来自闽南地区的移民与当地人结合的后裔。这些后裔中,男性一般被称为“峇峇”,女性则称谓“娘惹”。



图片


新加坡颇具特色的“店屋”

鲜明的撞色与娘惹服饰一样颇具季风感


峇峇娘惹族群所说的语言是混杂了闽南话的马来语,因此和当地人说的马来语也有明显差别,自称为“Peranakan”,这是马来语中“土生的人”的意思,因此“Cina Peranakan”即土生华人。

图片


已婚娘惹的典型单梳发髻



当地闽南人有句老话说“三代成峇”,说的就是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即便没有混血,也成了峇峇。
一般具有较强烈中华意识的人士经常批评峇峇娘惹们“数典忘祖”,然而马来西亚华人公会的创始人陈祯禄作为一位诞生于马六甲的土生峇峇华人,曾这样说——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图片

新加坡国立大学陈祯禄峇峇屋


在陈祯禄逝世后,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证实峇峇们在内心深处仍涌动着强烈的中华意识。



图片


图片
传统娘惹甜点龟背粿



华人在饮食上“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即便在长期收到英国殖民文化影响下,峇峇族群在餐具的选择上依旧非常中国风,凤凰、牡丹、蝴蝶、葫芦等传统吉祥元素是峇峇娘惹餐具中常见的图案。




富裕人家通常备有两套瓷质餐器,一种是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器,供日常和祭祖时使用,俗称“厨房瓷”;另一种是专门从中国定制,以牡丹、凤凰图案为主要装饰的粉彩瓷器,多用于婚宴喜庆场合,称为“娘惹瓷”。



图片
娘惹餐具与娘惹菜


除了餐具,饮食在娘惹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最广受赞誉的当属糕点,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娘惹们以手边有限的椰浆、树薯粉、玉米粉和斑斓叶为原料,加以砂糖,制作出南洋独一无二的手工糕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令人眼花的娘惹糕粿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的母亲,就是一个娘惹的代表人物,她曾经出版过一本娘惹主题食谱《Mrs Lee’s Cookbook》,如今,李光耀的侄女李雪梅更新了祖母的食谱,将家族食谱改革上下两册,仍可从新加坡的书局中购买。



图片
图片



李光耀母亲的菜谱

香港的著名老饕蔡澜更直言,娘惹菜是Fusion菜(无国界融合菜肴)的始祖。


图片


图片
图片
卡芭雅和纱笼


早期的娘惹几乎足不出户,只能在厨房和二楼的卧室穿梭。有人来提亲时,她们也只能透过隐藏的视窗偷偷观察未来的夫婿。



图片
图片
第二届梧林娘惹艺术节开幕现场的娘惹婚礼表演


在二战以前,峇峇娘惹举行婚礼还沿用着中华古礼,行三跪九叩,娶亲过程中会用到花轿,锣鼓喧天的景象十分热闹。


图片

卡芭雅上衣透气散热性极佳


Kebaya(卡芭雅)是峇峇娘惹族群中极其有名的服饰,基础为马来服饰的轻薄渐变,再以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花边对其进行修饰,并且改成了低胸衬肩,具备着独有的西洋风格。
穿戴固定时只使用三枚连在一起的独特胸针,扣住衣服的对襟,不仅清新薄凉,还带着精致华贵。
图片
梧林地道风物展的娘惹服饰

图片

新加坡航空机组空乘人员着娘惹服饰


娘惹服装既具备马来人喜欢的土耳其绿,又具备中国传统的粉红和大红,并将中国传统服饰中的花鸟鱼虫、龙凤呈祥点缀在衣服上。这一服饰通过多次演变,如今已成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服饰。

图片


图片
峇峇娘惹博物馆
今天,如果想要全面了解峇峇娘惹文化,不得不拜访位于马六甲郭陈祯禄路上的峇峇娘惹古迹博物馆(The Baba and Nyonya Heritage Museum),这里曾经是曾清秀先生所的住宅,由三间排屋所组成,曾家四代人都曾居住在此,直到后来1985年才将其改造成如今的博物馆。


图片
图片博物馆的天井和内屋


巴罗克风格的建筑物是典型富裕的住家。整体建筑呈长形,屋内宽敞,有一个采光极佳的天井。那些厚重的木制家私,皆是以中国的红木制成的,其设计则融合了中国、英国维多利亚及荷兰风格。
图片
图片
图片

博物馆中的木质家私和精美装潢


有些家私拥有丰富的珍珠母镶嵌了盛开的樱桃花及各种鸟类的陶瓷则是这些海峡华人特地向江西省及广东省,要求定制而进口的。虽然已有岁月剥落的痕迹,但工艺和款式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


图片




图片
图源 | 微博 Doriane 熊丢丢

峇峇娘惹是一个时代的传奇,如今他们的语言早已没人说,服饰已逐步趋于现代化了,新马地区的年轻人几乎也不会料理娘惹食物,一段历史即将过去,摇曳的椰林中,这个族群的本土形象和曾经明艳那抹东方色彩,也即将随时间湮灭在亘古的烟尘中……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