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3月14日讯(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马俊毅)14日,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厦门海关对外发布2022年进口消费品检验十大典型案例,通过相关质量安全问题介绍产品背后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帮助消费者“避坑”,增强质量安全意识、维权意识。
进口消费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人身健康与财产安全,是海关开展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把关的重点。据厦门海关商检处负责人介绍,2022年,厦门海关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质量安全不合格的进口消费品,在开展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以外,对学生文具、婴童用品等重点敏感进出口商品开展抽查检验,对新兴的跨境电商渠道进口消费品开展风险监测,查发一批不合格进口消费品,并严肃责令、监督企业实施退运、销毁、整改处理,维护好消费者权益。
医疗美容近年来越来越受消费者特别是女性朋友的青睐。市场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乱象。作为此次发布的进口消费品检验十大典型案例之一,去年1月,厦门海关隶属东渡海关在对1批进口美容仪实施检验时发现,该批货物既无法提供医疗器械注册证,又无中文说明书、无中文标签。根据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进口的医疗器械应当是依照本条例第二章的规定已注册或者已备案的医疗器械……没有中文说明书、中文标签或者说明书、标签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东渡海关依法对该批货物实施销毁处理。
厦门海关商检处负责人表示,2023年厦门海关将继续落实好海关总署关于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的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加大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重点进口消费品检验监管力度,统筹推进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一级、二级监测点建设,广泛开展风险监测,全方位筑牢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