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3月6日讯(记者 廖丽萍 通讯员 周莹)3日,厦门自贸片区台资和航运物流中小微企业融资增信基金举行启动暨签约仪式,意味着基金正式落地。这也是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增信基金。
增信基金旨在通过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解决台资和航运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实现快速融资,助力企业在后疫情时期恢复生产。工行、农行、中行和厦门银行成为本增信基金首批放款银行。
增信基金单一客户信用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元,授信额度期限最长不超过一年期。基金设置3%代偿上限率,2000万元增信基金可支持企业获得13.33亿元融资,户均金额按照300万元计算,可扶持约445户企业。此外,基金全程免收担保费,授信额度1%的担保费均由自贸区财政全额补贴给担保公司,进一步降低企业获贷成本。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本基金的担保费补贴及风险补偿,优先以数字人民币支付。”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金融专才陈新忠介绍说,自厦门入选全国第三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以来,厦门自贸片区也在积极先行先试,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
基金充分运用“财政+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服务理念,通过“以保代补、保补联动、创新驱动”,为企业银行融资提供增信担保。
具体来说,基金指定厦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管理机构,由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担保公司和融资银行三方按5:3:2进行风险共担,通过批量化“见贷即保”实现政策落地,手续简便效率高,不附加其他抵质押条件。其次,基金在产业聚焦方面找准厦门自贸片区的战略定位,专项扶持自贸片区台资和航运物流企业发展,与厦门市增信基金形成互补。
“‘财政+金融’的模式,用财政资金带动银行资金,既能充分利用财政补贴减免企业的担保费用,又能撬动银行资金的投入,帮助企业及时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工行厦门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陈苇说。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的企业,厦门育鹭通物流有限公司成为首批“尝鲜”增信基金的企业之一。“发展国际进口业务,船代、码头的代垫资金非常大。此次,企业通过增信基金向工商银行贷款了150万元,贷款过程大概是三天左右,效率非常高。而且免去了担保费,降低了融资成本。”公司财务负责人姚亚娜表示,有了这笔资金,企业开拓业务更有底气。
对台金融和航运金融创新一直是厦门自贸片区的重点工作。自2015年4月挂牌以来,片区已聚集各类企业5万多家,其中台资企业1000多家、航运物流企业3000多家。
作为注册在厦门自贸片区的台资企业,忠泰(厦门)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华也认为,增信基金的落地让企业受益良多:“厦门自贸片区增信基金以政府增信的方式拓宽了台资企业的融资渠道,‘见贷即保’的形式也提高了审批的效率。”
据悉,厦门自贸片区着力于改革创新和产业培育。截至目前累计推出创新举措553项,其中金融财税领域创新举措占1/4;中山大学发布的“2021-2022年度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排名中,厦门自贸片区位列参评54个自贸片区的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