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正式公布,这也是新世纪起,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推进乡村振兴,既要让农业强起来,也要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因此,在农业生产发展等备受关注的议题之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版块,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四个方面作出部署。
更美的乡村,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也依赖于政府基层、产业投资者、规划建设者以及广大群众的携手共建。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建筑师如何以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从近三年的项目发布中,精选出30个中国乡建佳作(未收录私宅类项目),它们或聚焦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或着眼于乡村产业的更新,都可见设计者对乡村环境、生活、建造的观察与思考。
21
潜山市万涧村儿童公益书屋
这个小项目的改造策略很常规,也很朴素:保证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对房子的外部形态尽量少做干预,尽量多地保留物质层面的历史记忆;对于室内部分尽量创造出灵活适用的空间新体验。
设计团队将主屋顶由原来的东西坡向改为南北坡向,设置高窗,并将屋脊部分适当抬高,以便使原先昏暗的室内得到更多的上部空间与采光;通过新的结构将屋顶重新支撑起来,构成了新的二层空间,透过新屋顶东西两侧的玻璃窗可以让阳光进入并眺望远处的风景。建筑的土坯砖外墙也被小心地保护下来,并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其外观原貌。
22
成都右岸天鹅湖精品酒店
We&Arch吾和建筑事务所
2021,四川成都

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尝试把林盘中的建筑学梳理出一二,试探性地将这座酒店建构为成都平原上一个有着现代建筑学气质的小村落。项目用地形状多边怪异,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用地,建筑师采用了一组聚落的形态去适应波折的用地边界。看似随机实则有序地建立起多个客房单元、接待空间、餐厅和茶室,将这些功能单元,又梳理成相似而可控的形态,去形成聚落的边界,消解掉了人工规划的痕迹。
△ 水院一侧的廊道 摄影:WOHO
设计师从“看”这个行为出发来做这个设计,把民宿理解成城市向农村回望的一个场所,期望人们站在天台,可以越过后面的院子直接观赏到北面的海坨山。因此房子北边的体量稍稍抬起,遮挡住后面的院子,在视觉上拉近人与山之间的距离。同样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在南侧的体量,所以得到了一个两端翘中间低的弧形屋面。
房子里增加了五个庭院,希望人们能通过庭院看到天空,同时让光线进入到房间,形成向内的空间感。设计师还在公共区域东面的红砖墙上开了一些不规律的小洞,让经过这里的村民能够通过这些小窗,看到民宿中来自城市的客人们的一些活动,期望这两个群体在视线上有一些接触,相互了解各自的生活状态。

△ 入口处的影壁墙 摄影:孙海霆
江小白的一亩三分地

△ 大地美术馆 ©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设计团队没有过多地去考虑“乡村”应该长什么样子,而是关注于什么样的空间形态最适合周边几个半岛的场地关系,采用最纯粹的几何空间语言去呼应自然的环境,创造令人感到舒适的对比冲突与丰富变化。规划选择将建筑及功能体验区分布在这些半岛上,采用“跳岛”的方式营造体验动线,既能丰富不同场景之间切换的独特体验感,又能满足各个不同功能板块之间相对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本案中,设计团队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在老环境中创造新氛围,打造既不同于都市又区别于传统农家乐的当代乡村体验,探索当代乡村建设发展的全新可能;当现代建筑走进传统乡村,不同寻常的形式带来关联与冲突,质朴的体量和空间传承了不变的气质。
△ 入口卫生间 ©言隅建筑空间摄影

25
良壤鸡舍
以靠建筑
2020,浙江嘉兴

△ 鸡舍外观 摄影:章勇
这一次诚实的建造实践,结构选型与材料的选择都非常克制。设计团队选用了更易于建造也更廉价的单元式轻型木结构和油毡屋面,这是一种在乡建环境下更容易被工人所理解和熟悉的建造方式,也是一种可以被“延长”和“衍生”的建造方式。在这个项目结束之后,会有一批工人能熟练掌握这种技术,也许他们会以一种廉价的方式,把它主动传播到当地人自己的乡建实践中,成为一种建造体系的延续。
△ 鸡舍外部 摄影:章勇
26
紫石粮库
佚人营造
2021,浙江宁波

受到贵州茅贡地扪村的独立吊脚粮仓和火塘的启发,建筑师通过开放的“火塘”水系和架空的风土粮仓,构成了一处与风景和历史相交融的“理想水乡”。建筑师首先通过切角,将原先封闭的四边形合院于西北角和东北角打开,令场地北部高耸的铁塔与杂乱的电线杆与水系一道,构成了一种粮仓的对立风景。设计挖出了两个浅浅的“火塘”,通过河埠头与芦江相连。而面积最大的第三处“火塘”位于南部中间庭院。原来的管理用房及仓库进行了局部拆除,留下了品质相对较高的围墙,而一个东西向的火塘穿插在几栋建筑之间。“火塘”的布局完成,意味着散出水面在场地内引导着后续所有的设计,原来的四合院式封闭布局也变成了八字型合院,转角对外形成放射型的视线与空间辐射。

27
高明对川茶庄园重建

△ 项目概览 摄影:张超
该项目其内是原有生产的延续、以及由“问茶”衍生的文化和公共空间;其外则是被恢复的茶园种植以及原生态林木;其上,是体验茶园和林木景观的绝佳平台;其中,则是穿插于地景之中的架空茶廊、以及茶厂的后勤院落。“乡”和“异乡”是快速演变的珠三角城乡体系中的悖论式议题,作为本地成长的大型民营企业与传统国营产业良性融合的珠三角范本,对川茶场的重建项目试图在两者之间完成一次转换和搭接。此时此地的建造创造了对场地与记忆的纪念,同时创建出一种属于当下的景观地理学。它缅怀乡愁、重建当下的故里,延续着在地生产与传统,并勾勒出场地彼岸的风景。

△ 回望建筑 摄影:张超
28
梅里雪山既下山酒店
梅里雪山既下山酒店是一个改扩建项目,改造的第一个需求是要增加使用面积。建筑师选择从大藏房南面探出一个朝向雾浓顶村的餐厅,平面呈喇叭形,地面的阶地形跟地形坡度吻合,每一级阶地上的餐桌都能直接观赏到雾浓顶村的景观。现状建筑三楼的露台改作客房空间,让大藏房呈现出一个更简单直接的立方体“完形”;酒吧放到三楼屋顶,用水平延展的挑檐覆盖一个南、西、北三面都透明的空间。建筑内部的中庭设计了一个特别的“金顶”,曲面顶棚可以把直射光扩散开,保证中庭的光线均匀而柔和。镶以金箔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建筑师选择这种形式也让这段走向屋顶“寻找”梅里雪山的路途变成了一段浓缩的雪山朝圣之路。

29
张马游客中心
△ 从稻田远望游客中心 摄影:CreatAR Images
场地原为1980年代建造的一个小制衣厂,呈南向开口的三合院布局,都是砖混双坡顶结构。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两栋轻钢三角芬克式屋架的单层厂房,东侧略长;北侧为两层的办公楼;在西厂房南端和办公楼西端都有临时轻型加建。
原厂房的空间格局及尺度与大的场地环境比较协调,且具有江南乡村工厂自发建造所蕴含的空间文化基因,设计只需依据其各自部分的空间特质,植入合适的新功能与使用方式,并对整体空间格局及建筑形象做出适当优化与提升,即可活化这一匿名的乡村工业遗产,创造出融入在地环境的乡村新型公共空间。

△ 木结构的披檐檐廊 摄影:CreatAR Images△ 东厅内部空间 摄影:CreatAR Images
30
天府农博园主展馆
中国院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2022,四川成都

△ 鸟瞰主展馆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项目摒弃传统封闭型行列式的会展模式,采用“指状”与田园景观互相渗透的布局方式,将室外展场分散布置在建筑周边的林盘特色空间中,形成“田-馆相融”的展会空间模式,实现“田间地头办农博”的基本理念。建筑形体取义于成都平原远望层峦叠嶂的远山意向,并提取丰收时节风吹稻浪的场景,转换为建筑屋面的优美形态和丰富色彩,形成六个别具特色的曲面形体,与大地轻盈相接,成为大田景观的一部分。
△ 天府农耕文明博物馆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
△ 开放展场 摄影:存在建筑-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