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乡村振兴中的设计力量:30个中国乡建项目分享(一)
2023-02-22 16:05 闽声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公布,这也是新世纪起,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让农业强起来,也要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因此,在农业生产发展等备受关注的议题之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版块,从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四个方面作出部署。

更美的乡村,需要宏观政策的指导,也依赖于政府基层、产业投资者、规划建设者以及广大群众的携手共建。作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建筑师如何以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从近三年的项目发布中,精选出30个中国乡建佳作(未收录私宅类项目),它们或聚焦于基础设施的完善,或着眼于乡村产业的更新,都可见设计者对乡村环境、生活、建造的观察与思考。


01

山村旅社“田畈里”

博风建筑

2020,浙江湖州


图片

△ 项目外观  摄影:肖潇


在田中央起楼让人首先想到的,与其说是造一座孤立的房子,倒不如是如何可以创造出远近的风景在人眼前逐渐展开的一处处场所。在建筑中,这样的场所由地面逐渐抬升的院内场地、附着在场地上的小径、嵌于建筑体量旁的坡道、将小径与坡道连接起来的小桥、贯穿进建筑内部的大坡、被棚子覆盖着的廊道、屋顶的观景平台等组成。它们逐一连接形成了一条围绕着建筑的“环线”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随着位置及高度的不断改变,人在这些场所见的风景从小院及院中的小景过渡到俯瞰的邻家农宅瓦屋面;从院外的田园风光及村路,转换到不远处丛林下流淌着的合溪;从山脚下的寻常山村再放眼远望,看到山谷周边的重峦叠嶂。
图片△ 建筑内部空腔  摄影:董晓

图片

 △ 底层公共区域  摄影:碳普洱


02

坪坦书屋

Condition_Lab+UAL Studio
2021,湖南怀化
图片
△ 从跑道看向书屋  摄影:陈小铁


试想象,在一个传统的木构房屋中嵌入了一个无止境的楼梯,一个由踏板组成的、无限延伸的环。为了增加神秘感,这个楼梯并没有目的地,它就是目的地本身。书架和可以俯瞰庭院的窗户组成的矩阵构成了建筑的外墙。坪坦书屋不被定义为一个传统的儿童图书馆,而是一个可以让孩子们一边读书一边玩耍的地方。

图片
△ 从顶层窗户看向田野  摄影:赵赛
图片

△ 楼梯和书架  摄影:赵赛


03

原乡上田

DnA建筑事务所

2020,浙江丽水


图片

△ 景观节点  摄影:王子凌


设计遵从传统村落保护“最小干预”导则,保留原有村落格局和建筑尺度,村庄外观上不做过多改动或设计手法介入,而是在各房屋内部进行相应的空间格局调整和条件提升,并提炼村庄的重要景观节点。

此外,项目建立了一个村集体所有、村民和当地政府共同出资的混合制集体经济实体的新的社会架构;并积极发展多元的乡村经济业态,提供就业平台,吸引乡土人才和年轻村民回村创业。

图片

△ 村庄景观  摄影:王子凌

图片

△ 入口接待  摄影:王子凌


04

大坪乡幼儿园

东意建筑

2020,四川雅安


图片

△ 田野中的幼儿园  摄影:SouthArch南社·建筑


幼儿园的建筑布局再现传统乡村的形成机制,用“乡村原型屋”组成一个紧密的幼儿生活单元,由单元集合成聚落,形成幼儿园的“村庄”。每组单元是一套完整的儿童生活活动空间,是个体的“家”。

三个小“家”集合成看似自由松散的“村庄”,实则建筑间的每个开口都指向田野的远方。“村庄”中心围合出一个圆形的小广场,既是全园的集体活动场地,也可共享给社区举办公共活动。

图片

△ 从游戏区望向中心活动场地
摄影:SouthArch南社·建筑

图片

△ 环廊与中心活动场地  摄影:SouthArch南社·建筑


05

黄涌市集

多重建筑

2021,广东佛山

图片


△ 三角地与市集  摄影:吴嗣铭


设计师期望这块不停被村民的双脚们接触的地面,加上一个合适却又稍显意外的构筑物之后,能在周遭环境里慢慢长出一种主体性。这个开放的构筑物不需要气候边界用钢结构和相应的尽可能直接的建造方式,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棚底空间。

抵达路径的质量与微妙性,决定了村中漫游的日常体验。因而设计师设想以一种最简单且对称的体量——拱,在村中不同的路径和距离上,体验到对这个单一之物的独到观察。这种观察会是个人的、瞬间的。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希望这种独到观察能够产生些“源于模糊高于模糊”的体验。
图片 △ 从菜市场摊位看向C3柱  摄影:吴嗣铭

图片

 △ 水果摊一瞥  摄影:吴嗣铭


06

借山院

方书君工作室

2021,北京房山


图片

△ 院落与远山  摄影:王子凌


本案是设计师对于北方山居生活的想象与实践。项目位于北方唯一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所在地:房山十渡景区,由一个镶嵌于半山腰的农房蜕变而来。面对无法征服的壮观自然,以及个体对安身之所的需求,项目将外部世界转化为身体“挖掘”的一部分。关于居住的想象不只是场景画面,更是对外界自然的内化和身体的记忆。

图片

△ 从标准客房门厅处看向主庭院与远山  摄影:王子凌

图片

△ 后院的楼梯连接屋顶露台  摄影:王子凌


07

安徽霍山太阳乡书院

傅英斌工作室

2018,安徽六安

图片

△ 稻田与书院  ©张虔希

乡村原本无需过多所谓“绿化”,生产性景观本就是乡村最好的景观。场地的水田、茶园、菜地都被全部保留,并由它们原来的主人继续耕种,数条栈道被架设在水田之上,用最“轻”的方式和这片水田交织在一起。


书院建筑由图书馆和茶室组成。图书馆由现状两间老房改造而来,老房为夯土结构,改造过程保留了现有夯土墙体。通过内部嵌套钢结构抬升屋面的策略,使得图书馆内部采光和空气流通功能顺利实现。改造后的屋面有了更好的保温和防水的建筑性能,正房局部增加夹层,扩展现有的使用面积。夜晚,室内温暖的灯光从檐下的窗口透出,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的焦点。

图片

△ 休憩亭与书院对望  ©张虔希

图片

△ 休憩亭  ©张虔希


08

泰安东西门村活化更新

gad · line+ studio

2020,山东泰安

图片

△ 一号院子  摄影:章鱼见筑


如何将存量宅基地及集体建设用地有效利用?如何为贫困村引流,产生经济效益,使其可持续发展?设计师提出双线并行的设计策略,一是做针灸式的改造,在保持宅基地边界不变的情况下,以存量建筑的空间激活和原有环境的生态修复为切入点,从而实现旧村落的新生;二是通过建立公共空间来激发可以引流的媒体效应。


设计师将空置的十二组石屋、残破的石头墙壁和少量生产用房改造为高端度假民宿。团队仔细测绘了石屋和石墙,保留其中质量较好的部分,其他则保存石头、原址重建。石墙成为“锚固”新建筑的重要依据,使得新与旧自然而然地延续、传承。


图片

△ 八号院子  摄影:章鱼见筑

图片

△ 三号院子内部空间  摄影:潘杰


09

长漾里乡邻中心

个别设计
2019,江苏苏州
图片△ 南入口傍晚实景  摄影:个别设计

建筑由两个对称的三角形体量构成,在面向稻田的北侧屋檐被尽量压低,而面向大树的南侧则被尽量拉高,使得横向的稻田景观和纵向的大树能被精确地引入建筑内部。在入口处面向道路的西侧,两个横向拉开的窗口又使得功能和地形关系进一步得到了强化。雕塑般的体量感让建筑跳出了传统乡村图景。

在三角形体量连接处,贯通空间使得天光可直射到建筑最暗的部分,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三角形的平面、倾斜的屋面、三角形的贯通空间和三角形的天窗,使得自治的建筑本体获得了陌生的感知体验。

图片

△ 一楼展厅空间贯通处  摄影:个别设计

图片

△ 一楼展厅面向稻田实景  摄影:个别设计


10

丁蜀成校

亘建筑事务所

2021,江苏无锡

图片

△ 校园与远山  ©陈颢


丁蜀成校,作为全国乡村成人教育体系中为数不多的专门从事陶艺教学和培训的学校,既要通过为当地群众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来增加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学校也利用课余时间向缺乏公共设施的乡村社区开放,成为开展公众教育和公共活动的场所。


在工业化的背景下,“手工制陶”依然有着无可取代的魅力。“手艺”是这所学校教学的核心,而“手艺人的空间”也正是这个校园的中心。设计师为学校的每一种功能寻找一种属于它们的建筑形式,并让它们各就其位。不同类型的建筑之间形成了丰富的室外空间,让这个校园远离了大型综合体主导的学校类型。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建筑之间漫游,感受物候的变化。


图片
△ 窗和窗下墙塑造的大工场室内光环境  ©陈颢
图片

△ 展陈楼通过连廊与南北两侧的教学楼相连  ©陈颢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