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2月21日讯(通讯员 吴振伟 陈智明)“再过段日子,村里许多太阳能路灯就要到更换年限了,希望村里抓紧换新电板,保障大家出行安全”
“小张书记,去年因为疫情不能开展的石鳞养殖现场交流会,现在是不是可以开始组织筹划啦”
……
癸卯兔年新春伊始,松溪县渭田镇董坑村党员群众们围坐在百年廊桥上,一张方桌、几杯热茶,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共同描绘着新的一年乡村发展的美好蓝图。
在百年廊桥上讨论”董山线“建设事宜(渭田镇供图)
近年来,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制度体系,涵养和谐善美的文明乡风,董坑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百年廊桥为纽带,延伸至党群活动中心、党员示范户、网格中心户等人气较高的场所,大力推行“廊桥茶话”机制,以干群“拉家常”的方式,直面群众呼声,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服务,切实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
以自治为基础,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这几天,渭田镇董坑村内,80亩的茶山即将迎来最后一批的九龙大白茶苗。紧抓松溪“三茶”产业建设风口,自然环境优越的董坑村积极谋划着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廊桥茶话”会上,发展茶产业的思路成为村里人的共识。村里的重大发展事项在“廊桥茶话”上得到充分讨论,凝聚起村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很快,建设茶园的资金有了着落,第五生产小组村民每户以30年林权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共计80亩,上级补助20万,自筹10万。“干事情,清清爽爽、透明公开,村民支持,大家干事就有了劲头。”董坑村党支部书记游儒飞说,村集体收益提成50%,其余分配给入股村民,实现成果共享。
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一次次的“廊桥茶话”开到村民的心坎里,实现了“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目前,董坑村共召开“廊桥茶话”活动9次,有效解决发展或民生问题7个。“廊桥茶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方略,把“协商于民、协商为民”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真正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落到实处。“‘廊桥茶话’既是乡村自治的创新做法,也是落实‘六要’群众工作法的良好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让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发展建设的大事小事,不断提高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董坑村驻村第一书记张琦说。
在网格中心户门前讨论宗族祠堂重建事宜(渭田镇供图)
以法治为保障,提高乡村治理综合效能
矛盾少了,发展好了,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甜。董坑村依托“廊桥茶话”平台,针对各类矛盾和信访问题,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老党员、老干部、乡贤、人民调解员、综治员等成立调解队,以调解队员的身份主动参与茶话会,依法评判上访人诉求是否合理,共同处理解决问题。
村里的范某某和游某某因毛竹林纠纷吵闹多年,积怨颇深,在去年8月的“廊桥茶话”活动上,调解队员和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查凭证,两家人面对面敞开心扉终于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终止冲突行为。2022年以来,“廊桥茶话”活动累计调解群众矛盾纠纷9次,化解民生矛盾3件,有效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依靠‘廊桥茶话’平台把道理说透了、讲明了,让‘廊桥茶话’始终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让群众在每一项实事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逐步养成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习惯。”渭田镇党委组织委员林诒彪说。
以德治为依托,涵养乡村文明道德底蕴
不喝单瓶50元以上的白酒,不上鲍鱼、大闸蟹等名贵菜品。董坑村推行简办婚丧宴席,创新推广“三个自己”公约,即吃自己养的、喝自己酿的、吃自己种的,并成立红白理事会加强监督。“以前村干部去劝说村民新事新办,经常会被主人家骂出来,现在村民家里有红白事,会主动打电话请红白理事会来记账、监督。”董坑村党支部书记游儒飞说道。
在党员户门前讨论村内路灯重修事宜(渭田镇供图)
在董坑村,婚丧礼俗整治已从政府主导走向了群众自律,从关键少数走向了普通村民。村委会、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组织积极发挥作用,把婚丧礼俗整治等形成的好风气纳入村规民约,使之成为村民共同认可的“公约”,成为“廊桥茶话”的重要遵循。
张琦介绍,将“廊桥茶话”与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精神文明等德治建设相融合,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作用,实施新乡村道德提升行动,增强了村民话事的道德底蕴,为自治和法治赢得情感支持、社会认同,同时也较好地感知群众的情绪、照顾了人情,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使乡村治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