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2月16日讯(记者 林芯谊 通讯员 郭珏莹 陈远/文 科技中学供图)一城文明,一校春风。
在厦门的文明校园创建中,一堂堂别具特色的思政课,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一部部爱国主义电影,在青少年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一支支志愿服务队,连接成校内校外的“公益长虹”;一本本精心编制的文明手册,垒下了青少年文明素质的坚固基石……文明如春风万缕,拂润老师、学子、家长,从校园内吹到校园外,绘制成文明城市的美丽图景。
争创文明典范,贡献“校园力量”!厦门新一届文明校园创建迎来关键之年。从今天起,海峡导报与厦门市委文明办联合,开设“文明校园创建风采”专题报道,每周走进一个文明校园,通过全年报道的方式,展现文明校园的“厦门范”,引导广大师生、家长共建平安、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积极参与争创文明典范城市。
龙虎山路11号海风吹拂,科技中学内读书声琅琅。办校28年来,科技中学践行“笃学敏行、止于至善”校训,因材施教,立德树人。今天,让我们走进福建省文明校园之一——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在科技中学的文化走廊上,一张张风格前卫的“部落名单”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人类自信天花板部落”“清北部落”“Best部落”等等,充满了学生们的巧思,也饱含着他们对自己的期待。这是自2021年起,科技中学詹功祚校长发起的“部落共同体”倡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联动家长积极参与。
科技中学内部有近千个部落共同体。
给予学生归属感 共同进步
“部落共同体”是粘合剂,让学生们形成团体协作的精神。校内,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学科成绩等多项因素,形成由4-6人组成的8-10个部落。各部落既有学习部落长,也有体育、艺术部落长,成员们各司其职,各有一方小天地。
◆班级部落参与龙舟模型设计比赛
陈祖荣是班级语文课代表和学习委员,加入M78星云部落后,同桌连晗锋发挥其理科思维的优势,常和陈祖荣一起探讨数学问题。一开始,部落的其他成员对于这种“较真儿”很不理解。面对难题怪题,两人目光如炬,一遍遍在草稿纸上寻找解题思路,主动给成员们讲题,部落的每个人成绩都提高了。少年们的心中除了对同伴的感激,还有对部落的强烈认同感,不断激发着进步的热情。
◆部落成员课后学习互助
学生部落长林以如说,感受最深的是“团结”,“我们从一个人变成了一群人,每个人都愿意为了部落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初一(12)班的班主任林雨欣说,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评判的标准不是只有成绩,关注更多的是各方面的成长,全面评价学生。部落的存在是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构筑沟通家校平台 言传身教
“部落”也是德育的金钥匙,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形成成长共同体。青春期的孩子正值“易燃期”,部落校外联动家长,带领孩子走出校门体会生活的多样性,走出家门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是科技中学通过多年探索得出的“新妙招”。
“部落”把德育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田野上。假期时间,林雨欣和其他老师收到部落学生和家长的邀请,一起到农庄里收花生。
刚出土的花生湿度大,晒干泥土后还需要在地上摔打,一双双细嫩的小手搓得通红,但看着老师们卖力的身影,没有一个学生停下手里的动作。吃着自己亲手摘下的花生,学生们一致认为这些花生格外香。
家长郭易晖说,“部落共同体”创建前,她觉得自己到了教育孩子的瓶颈期。“詹校长提出的部落概念就像曙光一样,让我看到希望了。参加部落后,孩子的积极性与行动力变强了,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向彼此表达爱。”郭易晖欣慰地说,孩子在这样的校园氛围中,一定能健康轻松地成长。在部落中,美人之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