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泉州中心城区人潮如织、喜气洋洋,而田安大桥、东海泰禾等节点新增加的缤纷照明,为城市增添了几分温馨和内涵。
去年以来,泉州市按照“光明之城、活力泉州”的照明定位,由泉州市城市管理局组织编制《泉州市中心市区照明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泉州市中心市区照明提升专项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并牵头落实照明提升行动工作,策划生成54个照明提升项目,同时成立工作专班,统筹协调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加快打造和谐美观、群众认同感强的城市照明,提升城市颜值和城市品位。
从晋江母亲河南岸看东海泰禾,夜景灯光颇为惊艳。(陈起拓 摄)
泉州市重点实施东海城东片区及晋江洛阳江两岸照明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范围西至晋江金鸡拦河新闸,沿江向东拓展,包含东海片区以及泉州台商投资区沿江部分,北至洛阳江洛阳桥闸,共涉及610栋建筑、8个公园、8座桥体、3条道路,总长约36公里。目前,田安大桥、后渚大桥、东海泰禾、东海大厦等节点已完工,其它节点的照明提升也加紧建设中,整个工程“五一”前将全面完工。
田安大桥灯光秀。(陈起拓 摄)
为符合城市资源承载力和人民意愿,做到重点突出、明暗得当,《专项规划》将城市照明建设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限制建设区、暗天空保护区”四类区域。其中,夜间大量商业、娱乐活动、人流集中,能充分体现城市活力的市公共服务区域、城市主中心、市级公园,为城市照明优先建设区;夜间人流量适中但能够较好展示城市面貌的区域为适度建设区,具体包含晋江、洛阳江沿江所有用地、北峰片区核心组团、刺桐片区、南滨江片区、洛江区重要组团、台商区东站片区及鹰高山片区、晋江片区核心区域、石狮重要组团、环湾重要景观风貌带;夜间人流量小的城市建设区域为限制建设,其照明建设以功能照明需求为主;而生态保护区和其他禁止和限制光线的区域为暗天空保护区。
在整体布局上,《专项规划》提出,打造中心市区“三环四楔、两带荟聚、多点共生”的照明格局,建设由秀涂、东海、晋东、西滨、蚶江等环湾主中心组成的海丝核心环,古城中心、台商投资区、城东等副中心组成的文化共融环,滨江公园、西湖公园、东湖公园、大坪山公园等组成的城市休闲环,构建三重城市夜间风貌展示环。
针对古城的照明,《专项规划》梳理了中心市区“一线三片”内具有较高夜间观赏价值的街道和历史载体,提炼出“四线、三街、十二点”及一级保护街巷的景观照明建设重点。随着古城街巷整治提升工程,泉州古城目前已完成部分夜景照明,今后将根据规划要求进一步提升。
今后泉州市相关单位将严格按照《专项规划》要求,生成照明提升项目,要求相关建设单位在用地规划、工程规划等有关规划条件中将照明设计方案随主体工程设计方案一并报审,并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推动提升中心市区整体照明水平。目前也在加快制定出台《泉州市夜景照明管理规定》,为泉州市夜景照明提升建设、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