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春节特辑|莆田:一年“两度”春节,十里欢腾元宵月
2023-01-23 13:09 闽声

莆田古称“兴化”,位于闽中。此地自古人多地少,受限于生存条件,莆田人被孕育出向外拼搏谋生的韧劲。从古自唐以来,这里涌现2482名进士、21名状元,17名宰相,赢得“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盛誉。

图片

直至今日,莆田人依然向外走去,莆商遍布世界各地,屡创佳绩。然而千年来唯一不变的,始终是莆田人身上的故乡情怀。无论走得多远,收获多大成功,当年尾的日历翻开,游子们便纷纷踏上返乡的归途,那是刻入骨子里的基因召唤,为一年未见日日相思的亲人,为一年“两度”春节,十里欢腾元宵月的莆田独特春节。

春节序幕

/

当腊月的最后一个尾牙到来,莆田春节也大致拉开了序幕。为迎接春节来临,莆田人要历经一系列准备,最先开始的就是“扫巡”,即大扫除。

“扫巡”的日子多选在腊月初十至二十之间的“双日”大晴天,勤劳的莆田人会将家中可搬动的东西搬到户外洗晒一遍,再以一把绑着红绳、榕树叶的扫把将屋内“扫巡”一番,是以“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

图片

图片

祭灶神迎春节

腊月二十四为“祭灶”日,祈求玉皇赐福,丰衣足食。到腊月二十五这天,莆仙习俗里相传为“天官赐福”的日子,人们会发善心积德。凡种种原因向神许愿的金钱、谷物都要主动送到村里宫庙,由经办人施舍给穷人、乞丐。

随着除夕夜的临近,置办年货也在街头巷尾热闹登场。其中不可不提的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豆腐和红团。这两样“莆田年货”同样承载着莆田人对新年的期待:香喷喷金灿灿的炸豆腐,象征着吉祥和荣华富贵;糯米皮配上绿豆馅,一个个红彤彤的红团,寓意红红火火与团团圆圆。

包红团迎春节

/

图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

/

图片

白头春联

/

图片

有心的人也会在这时发现莆仙地区的春联与平常不同,那叫“白头春联”。提起它便也要跟着谈起除夕“辞年”,吃团圆饭后的春节“五日岁”。莆田将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间再过一次“春节”,这一切皆与明时期所受的倭难相关。

一年“两度”春节

/

明代倭寇之乱是莆田历史上最大的祸患。据《莆田县志》记载,特别是在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后,边备松弛,倭寇侵扰频繁,此后20年间,倭寇入侵15次,莆田频频遭受倭难。

莆田春节“五日岁”即始于1563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月,倭寇集中6000精锐,连攻兴化府城。当年农历十一月廿九日,兴化府城沦陷,日本倭寇盘踞达60天,后戚继光率部入闽抗倭,倭寇于次年正月廿九日弃城东逃。直至二月初一,逃难者陆续回城,和城内幸存者一道庆祝府城的收复。初二,各自到亲友家探望,再于初四补行度岁。此后,因农历二月正值春耕生产大忙,“补行度岁”纪念活动就改为放在正月进行。

“白额春联”即是由此而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衍生出正月初一至初五,节庆方式、风俗的不同。

初一这天,家家以线面、“福饭”(干饭)祭祀祖先,祭毕煮线面,寓意“福寿绵长”。第一口不喝面汤,俗称“初一早喝面汤,出门逢雨衣不干”之说。吃面后,亲邻戚友互相拜年,主人以红桔、瓜子、糖果、蜜饯、寿面飨客,告辞时主人要馈赠红桔一双,表示福吉;初二“探亡日”,不得拜访亲戚,各家互不串门,因此也形成了莆仙初二全城踏青出游或亲朋好友外出聚会的盛况。

图片

漏头村年味

图片

图片

黄石江东巨型桔塔

图片

巨型红团

初三为祭井、开张、回娘家,亦是“祝寿日”,因初一、初二两天闭井不打水,初三早晨才祭井神开井门汲水,有经营生意者,初三放鞭炮开店门,开始新一年的营业,新嫁女在这一天由老公作陪,回娘家向父母拜年,老人高寿,也在这天召集亲朋好友,大摆筵宴;到初四“做大岁”,再度春节,重开家宴,再贺新春;“初五”循大年初一例,早吃线面,重过新年。

这也就是莆田的一年“两度”春节。而当初六来临,莆田最热闹的欢腾元宵月也正式登场了。

十里欢腾元宵月

/

莆田的闹元宵从正月初六开始直至正月廿九结束,以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等特色而闻名,可谓“十里不同村,一村一习俗”,堪称全国最长元宵节。

在这诸多民俗中,莆田人闹元宵又以“菩萨巡游”为主。莆田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各自的守护神。于是逢元宵之际,各境居民都会先抬出神绕境出游,等各自忙活完毕,再联合起来大闹一次,即是“总元宵”。

另莆田很多地方都有“跳火”。不过同为“跳火”却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绕火跑,有的是踩木块等。其中极具特色的是农历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现场进行赤脚“踩火”的表演,俗称“跳傩火”。选年青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村民用这样的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也表达祈福驱邪、家家户户兴旺发达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人勇敢、不惧困难的精神。

跳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因此如此长、如此丰富的元宵形式,有一说仍与长期抗倭有关。正如“跳火”鼓励乡民勇敢无畏;“菩萨爬高梯”则是先前抗倭望风的遗留,展示着莆田人民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再是有僮身舞、跳棕轿、车鼓队、游灯、打砂花、点烛山、蔗塔、红桔塔等大量不同的闹元宵方式,皆寄托着莆田人民对过去的哀思,传统的敬意,对未来的祈愿及新一年的深切期望。

爬刀梯

/

图片

图片

图片

打砂花

/

图片

图片

图片

打铁球

/

图片

舞龙闹元宵

/

图片

图片

在这样热闹喧天的闹元宵氛围里,当时间走到二月初二的“头牙”,莆田人民也收拾好了开启新一年的心情。

这一天,按传统惯例,莆田居民,包括各行业、商店铺,会在黄昏前后时段置办果品酒肴,点香烛、烧“贡银”、放鞭炮等,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夜幕降临,人们再以一顿丰盛的晚餐为这个春节画上句号,在外拼搏的人也多已离开家乡,重新出发,回到自己的“战场”。

经过一系列仪式,人们积蓄了许多力量,牟足拼劲,带着亲人的祝福,准备在新的一年大展拳脚,为生活继续奋勇向前。


(摄影:蔡昊)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