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几乎与新中国同龄的国营老茶场。在浩浩汤汤的时代洪流中,它几经沉浮,辉煌过,也沉寂过。
但,在设计师眼中,这座湖光山色掩映的老茶场,并非完全是某个特定年代的“遗址”,而是始终鲜活的存在。通过重新组织茶厂空置空间中的机能和活动,重建生产和生活各个有机部分之间的关联,给新的来访者带来深刻体会。
从对川茶场到“对川问茶”,是缅怀,亦是重建。
在茶乡,望故乡
——对川茶场变形记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美的·鹭湖“对川问茶”
项目类型:文旅综合体项目
地 址: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杨和镇高明大道中218号美的鹭湖森林度假区
建筑/室内/景观设计: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团队:何健翔、蒋滢、董京宇、黄城强、张婉怡
蔡乐欢、吴一飞、何振中、何文康、彭伟森
结构顾问:司徒颖、罗启尧、罗家杰
机电顾问:本创机电设计顾问
标识设计:广州哲外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TheWhy art × design
业 主:美的置业粤桂区域公司
建筑面积(平方米):5477
完成年份:2020年
获 奖:上榜ArchDaily 2022工业建筑类大奖,成为中国5个入围项目之一(全球项目入围共15个)
茶岛:湖光山色共徘徊
对川茶场,位于佛山市高明区东部的对川村。对川村,原名对村,明嘉靖年间因黄姓居村西南、谢姓居村东南遥相对望而得名。
1951年,由于东南亚反华排华事件频出,许多华侨回国返乡。为了安置华侨,在村中建立了“高明县农业示范场”,与同期的三水茶场,同为华侨茶场。1956年,茶场改称“国营高明县机械茶叶示范场”,1962年,才改成“对川茶场”。
△ 茶场史料
茶场依山而建,四周湖水环绕,名副其实的“茶岛”。青青茶园,在湖光山色的掩映下,显得分外清灵秀美。
经过1956~1958年的开垦种植,形成一个拥有约1000亩种植面积的优良茶园,是珠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茶园。茶场土壤属三迭地酸性红土壤,地形以小山丘、台地为主,平均海拔33.6米,山丘坡度平缓,加之气候温暖、多雨、湿润,周围植被茂密,是茶树生长的天堂。
△ 厂房原状
得青山绿水之滋养,茶场生产的“对川茶”(红茶、绿茶),以馥郁香醇、爽滑色浓而著称,远销中国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芽短芽长,寒来暑往。茶岛漂泊在时间的河流里,经历了辉煌与沧桑。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川茶的产量和销量开始下滑,部分茶园抛荒,部分茶树被砍去改种荔枝、芒果等果树,厂房和制茶机械也因此荒废。
亭台:生产游历新聚落
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三幢多层厂房,是岛上最大的建筑群。颇为庞大的体量,依然难掩当年鼎盛时的熠熠荣光。虽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却毫不突兀,与山水、茶园、林木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设计团队在实地考察时注意到,建筑群里有一株茂盛的细叶榕,像巨伞一样将厂房覆盖。它似乎是原生主人,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一切。树下的混凝土桌凳,外墙面“洗石米+细钢窗”的经典组合,年代感拉满。登上厂房的屋顶,茶岛的山光水色,尽收眼底。
△ 摄影:黄城强
△ 摄影:张超
抛荒的茶园,荒废的建筑,看似是时代的“弃儿”,其实是被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切割、分离的生产与生活有机部分。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尝试重建这些有机部分之间的关联,并以此为契机,重组茶厂空置空间中的机能和活动。
经过几轮尺度和关系上的辩证摸索,设计团队从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亭和台获得灵感,藉由“积石为台”“立竹为亭”,演化为一个涵盖生产和游历的聚落。
团队采用一种南方产的黑色花岗石,环绕着原厂房建筑群砌筑一道“景台”。台具多孔结构,可自由“呼吸”,重新界定内部生产与外部自然种植之间的关系——
其内,是原有生产的延续以及由“问茶”衍生的文化和公共空间;其外,则是被恢复的茶园以及原生态林木;其上,是体验茶园和林木景观的绝佳平台;其中,则是穿插于地景之中的架空茶廊以及茶厂的后勤院落。
△ 摄影:张超
△ 摄影:黄城强
而在三幢厂房的屋面上,团队采用竹竿精心编织了一个空中廊院组织,构筑出四个尺度不同的屋面庭院,将原本分离的屋面组构成联通的空中院落,成为一处360°无死角的观景游历场所。
院落组织则通过几个角部楼梯向下自然延伸,与石砌景台相连,从而营造了一种类于“3D环绕”原有生产空间中的完整游历。
乡愁:可把他乡作故乡
“故乡”和“异乡”是快速演变的珠三角城乡体系中悖论式的议题。作为本地成长的大型民营企业与传统国营产业良性融合的珠三角范本,对川茶场的改造正是在二者间成功地实现了转换和搭接。
△ 摄影:张超
70载蹉跎岁月,无声流淌。昔日的茶场,是归侨们的山河故园。而今的茶场,是缅怀乡愁、重建当下的故里。
冬去春来,花开茶生。抛荒的茶树,抽出了新芽;荒废的厂房,机器被重启。采茶工、制茶师们忙碌的身影又重新出现在每一个茶香四溢的日夜。
生机勃勃的茶园,披上“新装”的厂房,延续着生产与传统,并将一度断裂的生产与生活重新连接。“问茶长廊”“对川书院”“对川茶居”“茶博馆”“文创商城”等多维度业态空间,更是让老茶场“返老还童”。或坐在老榕下放空喝茶,或漫步石砌景台赏景拍照,或临窗看书发呆晒太阳,或泡在茶居里享受香茗美食,或去茶博馆怀旧,或亲手采茶制茶……以时尚、新潮、健康的方式,热烈拥抱、融入现代生活。
△ 茶厂空间演化史 ©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
△ 摄影:黄城强
△ 摄影:张超
对于疲于奔命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而言,对川问茶也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辟出一块安逸闲适的桃花源,寻回曾渐行渐远的传统慢生活。是诗和远方,也是异乡里的“故乡”——那是心灵的故土家园。
从国营老茶场,华丽蜕变为品质提升、业态多元、功能复合的茶艺文旅综合体及网红打卡胜地,无疑是新与旧的文化融合,更是“创造了对场地与记忆的纪念,同时创建出一种属于当下的景观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