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省政府的批复,厦门海洋高新区核对规划总面积1027.74万平方米,范围东至港湾公园,南至海域,西至翔安大道,北至肖厝南路。
据悉,厦门海洋高新区划分为海洋高新产业组团、现代渔业和休闲旅游组团、现代航运物流组团、配套服务组团四个组团。园区产业布局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渔港经济与海洋种苗业、海洋文创与高端滨海旅游、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为主导,以海洋研发创新载体、海洋总部经济为支撑的园区“6+2”产业体系。
图片来源:业翔民安
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将以现有南方海洋创新创业基地为孵化器,引入中国大洋样品生物分馆、海洋科学技术福建省实验室、国家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中心等海洋科研平台,形成海洋科技研发中心;以现有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为基础,引入海水综合利用、装备制造、海洋种苗、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救助服务、海洋环保服务等项目,建设现代海洋创新创业园区,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海洋高端装备、高优渔业种苗和水族产业、海洋文创研究、研学为代表的产业项目或科研成果在厦门落地,培育形成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欧厝主基地。
【延伸】
瞄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厦门加速创建省级海洋高新区
2021年8月,厦门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锚定厦门未来15年海洋经济的发展方向。《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将着力建设“三园、两带、两港、一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一区”就是为了加强厦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而打造的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
未来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是: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30%以上,海洋经济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海洋经济辐射带动和区域协同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海洋环境和生态名片更加靓丽,全面建成现代海洋城市和海洋强市。展望203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35%以上,成为世界一流港口、国际滨海旅游名城、“一带一路”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区域性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全球海洋生态治理典范,力争建成国际特色海洋中心城市。
“十四五”期间,厦门市将着力建设“三园、两带、两港、一区”的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三园”为厦门现有基本成型的海洋产业聚集区,即海沧涉海园区、同集涉海园区、翔安涉海园区,主要是优化现有产业集聚;
“两带”包括环湾海洋经济发展带、环岛海洋经济发展带;
“两港”为重点建设的高崎渔港和欧厝渔港,主要是为了拓展厦门海洋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区”是为了加强厦门海洋产业集聚发展而打造的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规划布局是在翔安的欧厝。
批复原文
闽政文〔2023〕37号
厦门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申请将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设立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请示》(厦府〔2021〕150号)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同意在厦门市设立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定名为“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厦门海洋高新区”)。厦门海洋高新区核定规划总面积1027.74公顷。四至范围:东至港湾公园,南至海域,西至翔安大道,北至肖厝南路。厦门海洋高新区设立后,厦门翔安工业园区退出省级开发区管理序列。
二、建设厦门海洋高新区,要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强化统筹规划布局,高效配置海洋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领的创新高地。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优势特色的产业高地。
三、厦门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省直相关部门要强化海洋经济领域政策指导,结合各自职能,在重大项目安排、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助力园区打响海洋产业品牌。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23年1月9日
(此件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