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厦门
标题图
在古老的土地上写青春
2022-12-15 18:38 福建日报 原创

古朴典雅的功德牌坊、慈祥可亲的月老画像、欢乐喜庆的“两岸牵手巴士”……走进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新修建的两岸文化广场整洁宽敞,各种闽台文创元素充盈其间,这个千年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凋敝偏远的小渔村。想不到两年多的时间,这里已经脱胎换骨,成为两岸青年逐梦的舞台。”台湾青年郑孟桓说。

城内村的改变,离不开海峡两岸乡村建设中的追梦青年。他们将汗水与活力注入这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用文旅文创点亮乡村空间,用陪伴交流活跃乡村氛围,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创点亮乡村空间

2021年8月4日,63名两岸青年携手开启一段乡村振兴之旅。

在300多年历史的城门拍摄短剧、改造闽台老电影博物馆、设计独具特色的IP……在为期10天的集美区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两岸青年围绕后溪镇山海文明动线——城内村城隍庙周边5个标的物进行设计创作。学员们提取霞城城隍庙这一元素,结合现代文创理念和表现手法,传播特色城隍文化,以期吸引更多两岸的信众、游客,增强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两岸青年在研学活动中共同打造的“闽台客运车站”(资料图片)

用文化唤醒乡土,以创意激活乡村。近年来,先后有近300名台青来到城内村,他们参与改造的霞城电影院成为研学体验场所;“两岸文缘”牌匾旁的古厝已被修葺一新,即将成为专家学者的创意工作坊;两岸文化广场上的“闽台客运”文创景点前,市民游客驻足拍照留念……在台青的带动下,城内村村民着手修整房前屋后,或租赁或合规改造成民宿,增加了收入,也聚集了人气。

从文旅文创维度助力乡村振兴,除了用文创的力量改变乡村的面貌,也需要讲好乡村故事,让乡村“被看见”“被关注”。

2017年,台湾青年赖淑珍来到城内,开启她的乡村之行。村口的霞城城隍庙,是台北城隍庙的祖庙,相同的文化与传承,让这里成为她寄托乡情的场所。在她的推动和组织下,许多两岸青年加入她的团队“青青之约”。

“青青之约,顾名思义就是两岸青年一同携手,去完成我们共同的目标。”依托城内村丰厚的文化资源,“青青之约”团队以“村风”“村史”“村食”“村歌”四大内容为主题,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将城内村的故事拍出来、存下来、传出去。

“我们拍了MV、纪录片,也邀请阿嬷教我们做草仔粿这一闽南特色食物。”赖淑珍说,她还创作了《城内之歌》,希望通过音乐,把城内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少年行万里,心中是故乡,青年梦、振家乡,青年眼中尽星光。”欢快的歌声,唱出了台青对大陆乡村振兴事业的美好愿景。

研学现场成“快乐营地”

“这里不仅有连接两岸民众心灵归属的城隍庙祖庙、施琅驻军修城留下的遗迹,还有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等,这些闽南文化可以作为研学课程进行开发。”2020年,集美区开展首届“手创青村”乡创研学工作营,与台湾颇具历史渊源的城内村成为两岸青年研学活动的主阵地。作为工作营的台青之一,郑孟桓也来到城内村。

借助城内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郑孟桓开始尝试进行研学教育。2021年,首期以“小小城市代言人”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开课,村民自发提供课堂所需的闽南美食、服饰。此后,郑孟桓陆续围绕传统“六艺”及德智体美劳“五育”等内容开设研学课程。截至目前,郑孟桓的六六研学工作室已开展50余期线下研学活动,服务近1000人。

城内村文创产品(资料图片)

在城内村的“黑猫树屋”、霞城大道、拱辰门前,郑孟桓和他的团队带着孩子们读村史、品村食、唱村歌,孩子们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乐在一起,稚嫩的脸上满是笑容,研学现场成为孩子们的“快乐营地”。

在郑孟桓看来,自己在城内村的研学实践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的童年增添欢乐的色彩。

“能被孩子牵挂和认可,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郑孟桓兴奋地给笔者看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幅名叫毛毛的小朋友的涂鸦画作。“这是毛毛的妈妈、姐姐。看,这是我!”指着画作上的人物,郑孟桓十分激动,“当从毛毛妈妈的口中得知,毛毛不仅记得我,还将我和家人一起画在画上时,我真的很感动。”

在这里,有不少像郑孟桓一样的两岸青年,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扎根乡村,以“陪伴式成长”的方式,让乡村更有活力与朝气。

在这里感受家的温暖

今年3月8日,以“女性之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纪实摄影展在城内村举办。历时四个多月,摄影师何梦楠将城内阿嬷们的生活起居定格在了200多幅摄影作品里。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打开大家看乡村的别样窗口,让更多人感受这些女性的故事,看见她们对于‘所在乡村’的贡献。”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执行长左星星说。

去年初,厦门市集美区台胞社工服务中心成立海芋志愿队,海芋志愿队由台胞、台青、台属组成。海芋的花语是“传递幸福”。“我们希望将台湾社区的治理经验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更多的当地居民带来幸福。”海芋志愿队成员何惠菁表示。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海芋志愿队走进城内村,现场教授城内村的阿嬷们制作“冬奥绒花”。

串珠手工制作课程(资料图片)

“没想到阿嬷们心灵手巧,一学就会。”不一会儿,阿嬷们的出品速度就超过了海芋志愿队。阿嬷们与志愿队约定,下次由她们当老师,教志愿者们做红龟粿。

4月28日下午1点,城内村的陈瑞珍阿嬷和老姐妹们一道,早早就来到“黑猫树屋”备好材料。海芋志愿队成员们也准时赴约。红白糯米粉在阿嬷们的手中来回揉捣,加入满满一勺花生馅,轻轻捏成团,最后压上乌龟印,放置于香蕉叶上。在阿嬷们的传授下,志愿者们做的红龟粿也有模有样。

村里的老人不再孤单,在厦台胞们也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未来,海芋志愿队还将围绕亲子教育、传统民俗等领域开展常态化社区服务。

去年3月,国台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国家部委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提出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深化两岸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先行先试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模式提供了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打造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引导两岸青年共同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常态化,争取在全市更多的乡村落地开花。”厦门市委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如是说。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