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峦有低谷,人生也有低谷。比如失意落魄的时候,碰壁无奈的时候,希望落空的时候,竞争失败的时候,高台跌落的时候,众叛亲离的时候,都是最黑暗最难过的时候。
而苏东坡呢,却对此有一个独特的看法。遇到朝廷大赦,他从海南儋州还朝。走到润州即现在的镇江时,在金山寺中看到好友李公麟给自己的画像,苏东坡遂作《自题金山画像》诗一首:“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意思是说,我的心已然寂静无欲,不会再为外物所动。此生好似无绳拴系的小船,四处漂泊不定。但要问我平生有何功业,那就请看黄州、惠州和儋州。
初看这首诗的人都愣了,黄州、惠州和儋州,不都是苏东坡被贬谪和放逐的地方吗?从朝廷大员,被连降几级,然后流放到偏远蛮地,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又如何建立功业?
苏东坡到黄州时,没有钱,没有房,没有人搭理,暂住在寺庙之中,只能靠上山开荒、下河捞鱼打发时光。为此他还发出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感叹。
但就是在黄州的四年期间,苏东坡写了387首诗词,达到了一生中文学创作的最高峰。从《念奴娇·赤壁怀古》到前后《赤壁赋》,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到《记承天寺夜游》,都是他在黄州期间所作。为此有人说,没有黄州,就没有中国文学史上的苏东坡。
1094年,已经59岁的苏东坡再度被贬到更远的惠州。他的政治生涯,也从此宣告终结。如果第一次被贬是走向了人生的低谷,那么这一次,就是更低谷。所以苏东坡在翻越大庾岭时,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在这里,苏东坡并没有消沉,而是满腔热情地投入了工作。先是主持修建了300间营房,解决了军队扰民的问题。接着又为惠州的西湖修筑“苏堤”“长桥”和“六如亭”,把自己的工资也捐了出去。正因如此,清代诗人江逢辰才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从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以后的惠州,也一直以苏东坡为荣,可谓一个人点亮了一座城市。
1097年,苏东坡又被贬到海南儋州。同时,朝廷还给他下了一个“三不”的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文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而苏东坡依然没有“躺平”,先是帮助当地百姓采集草药,医疗疾病,接着又教会他们打水井、种水稻,然后再开辟学府、讲学明道,硬是把一个蛮荒之地开发成富裕文明之乡。从此,海南有了医药,有了大米,有了甜水井,有了学校,有了举人和进士。所以海南人把苏东坡奉若大救星,苏东坡在海南也活成了一个奇迹。
人生中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把悲惨变成考验,把打击变成机遇,把低谷变成高台,把他乡变成故乡,然后,积蓄力量爆发,让生命之花绽放。
苏东坡是如此,历史上很多成就伟业的人,也是如此。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著《说难》《孤愤》;《诗》三百篇,皆为发愤之作;传世《史记》,也是司马迁忍辱含垢,奋发完成。
这也说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低谷,其实都不可怕。只要你有目标,有设计,有智慧,有毅力,同样可以创造人生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