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松毛岭,漫山遍野的松林并未因初冬的到来褪去绿意,走进林中,满耳的松涛和鸟鸣无不诉说着此刻的宁静,难以想象,这里曾上演过一段血与火的历史。
松毛岭属武夷山南部支脉,位于福建龙岩长汀县东南。中央苏区时期,松毛岭以其两条进山的通路和险要山势成为中央苏区东部最后一个天然屏障,堪称“中央苏区的东大门”。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最后一战松毛岭战役在此打响,万余无名红军战士血洒林中。
松毛岭战役战斗工事遗址(无人机照片)。郭茂勇/摄
80多年弹指一挥,林间再次铺满了松针,硝烟也早已随山风散尽,但在离松毛岭不远的南山镇中复村里却能一窥当年战斗的惨烈。
战斗留下的战地医院旧址依然保留在此,村中老房子的门板大都长短参差,有的甚至找不到门把。“当时红军伤亡很大,家家户户都把门板拆下来做病床、担架支援前线,战斗结束后大家又把门板原样安了回去”红色讲解员钟鸣介绍道,中复村后来的每一代人都曾听长辈指着自家门板讲起这段全村老少“要人给人、要粮出粮”支援红军的故事。
60岁的钟鸣是土生土长的中复村人,2015年告别北京和自己的公司回到家乡,当起了全职红色讲解员。他告诉记者,中复人的中秋节定在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松毛岭战斗打响那一天正好是中秋,村里老人得知红军第二天要上战场,就动员全村提前一天过节为红军壮行。” 1934年9月22日中秋前夜,红军战士们吃上了父老乡亲用大米打成的“糍粑月饼”,中复村提前一天过中秋的传统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中复村红军桥上刻着“生命的等高线”,步枪加刺刀的高度,人比线高才可当红军。(柴程/摄)
2022年10月27日,一部名叫《血战松毛岭》的网络剧在优酷上映,之前反复登门调研的制作团队和剧中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搅动着钟鸣埋在心底的记忆。
“别人看来剧里演的是历史、是故事,对我来说这演的是我的家事。”钟鸣的眼眶里泛着泪光。钟鸣家中有6位长辈是政府追认的红军烈士,在他的记忆里,中秋和春节是长辈们诉说往事时抹不净的泪水和反复叮嘱:“不能忘'你是红军的后人',长辈们的故事一定要传下去!”
钟鸣的“家事”在中复村和整个南山镇都不是个例。当年总人口不过8000余人的南山镇,走出了2000多位登记在册的红军战士。迄今为止,南山镇政府追认的654位烈士中,仅有275本烈士证被家属认领,更多年轻的烈士甚至没能留下后人。
钟鸣坐在村里一间老屋中。(柴程/摄)
作为长征中两大悲壮的战役之一,松毛岭战役相比湘江战役的名不见经传一直是梗在钟鸣心中的一根刺,看到《血战松毛岭》上映,他显得很高兴:“我相信这部剧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松毛岭战役,了解我们的先辈,更了解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心怀天下的年轻一代是我们的希望!”
“松毛岭战役中,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赢得了一线生机,他们的故事,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注脚。”《血战松毛岭》党史和文学顾问龙平平认为,以网络剧的形式呈现这段历史,能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中国革命史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数据显示,《血战松毛岭》90后年轻观众占比例达三分之一,其中95后占比接近四成;二线及以上城市用户占比达到43%。年轻观众通过发弹幕和评论,表达对红军精神和革命先烈的敬仰,全剧弹幕互动总量超过10万条,“致敬革命先烈”、“血肉筑就的革命精神”等成为年轻观众自发的弹幕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