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令婆监军
杨令婆监军是高甲戏的经典曲目,讲述的是北宋时期,瓦剌侵扰,杨家小将杨恕领兵挂帅,其高祖母杨令婆奉旨监军。瓦剌不敌,乃引火边寨古家堡,意图宋古同胞相残,幸得杨令婆鸣金收兵。杨恕少年英雄不解其意;古家头领古龙阿血气方刚意气用事,双方于休战之时再受瓦剌挑拨兵戎相见,以致旧恨未消,新仇又添。杨令婆深知疏不间亲,豆箕煮豆之理,乃不顾危难,以身赴险,倾诉衷肠,彰显民族大义,终使古家堡冰释前嫌,归宋联兵,共御番寇的故事。
金莲陞高甲剧团副团长陈炳聪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高甲戏是起源于福建泉州,明末清初时,最开始是巡游时的一种舞蹈,大家穿着盔甲,拿着兵器,模仿着梁山好汉,边走边唱。古代戈就是兵器的意思,由于闽南话中“戈”和“高”同音,所以渐渐地大家就叫高甲戏了。”
“这部戏的剧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遗失了。新剧本是老演员口述,我来写的,在原作的基础上我进行了一些创新。因为我是演员出身,我知道演员想演什么,观众想看什么。”剧团编剧黄相平向记者介绍到。
距离剧目开演还有半个小时,现场已经来了不少观众。今年83岁的洪老先生特意从岛内坐车赶来看戏。洪老先生说他看高甲戏已经二十多年了,越看越喜欢。感觉现在的高甲戏变得更加精炼,越来越好了。市民小李也告诉记者,感觉现在高甲戏这样的传统戏剧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近。“戏的场面非常宏大,动作设计具有张力,曲调也好听,这些都十分吸引我,这是我第二次看《杨令婆监军》了!”小李开心地向记者说到。
“越来越好、越来越近”这是两位市民朋友对高甲戏的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让他们有了这样的感受呢?记者对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主角奖获得者、金莲陞高甲剧团团长吴晶晶进行了专访。
吴晶晶:“传承,是我们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真的很难。目前来看也仍然是任重道远的。但,现在有一个好的现象,我们的粉丝越来越年轻了。原来是我们一厢情愿,到处求着人家来学、来看我们的戏。现在小朋友追着我们,想看我们演戏的也很多。这和政府的扶持有关,我们很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
”第二,我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光觉得自己好是不够的。我们采用了一些年轻人更喜欢的表现形式。比如在《阿搭嫂》这部剧中,我们在唱词中大胆用到“蓝瘦,香菇”这样的网络用语,还有像hello这样的英语。并且高甲戏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表演,我们会在符合角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一些更具张力的表演形式。以此让更多的人能够喜欢上高甲戏。”
杨令婆监军
杨恕 潘铭饰
剧团青年演员潘铭对记者说到:“我从初中开始学高甲戏,学戏有时是一件很苦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我们武生来说。为了打好基本功我们需要做大量练习,精疲力竭甚至受伤都是家常便饭。但我很热爱演戏,当真正登上舞台,进入角色之后,就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了。今天我饰演的是杨家将中的杨恕,他年纪轻轻,就挂帅带兵打仗,意气风发,但也稳重不足。他身上这种略带鲁莽的勇敢和坚毅深深吸引了我!”这是潘老师在演出间隙对记者说的一段话,额头的汗珠还没来得及抹去,但在他的自信和坚定下,仿佛真有种古代名将的风范。
来到闽南艺术剧院的第一感觉就是新,没有想象中的剧院古朴神秘的样子。相反,一种先进时尚,包容开放的感觉迎面而来。但当灯光暗下,幕布拉起。传统的,经典的,包含中华民族智慧的戏剧又会一瞬间让人们进入到故事所在的年代。台上演员富有激情的表演和高难度的武术动作看得让人热血沸腾。欢迎市民朋友们亲自走进剧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