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万寿岩
追根溯源是人类思维的本性之一
考古学追寻着整个人类的历史
大约从距今300万年到距今1万年前
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
是我们探索在闽古人类起源问题的关键所在
遗珍前生
上世纪70年代,省属重点企业三明钢铁厂(简称“三钢”)认定万寿岩周边是难得的露天矿山。
石灰岩是炼钢熔炉剂的重要原料,而万寿岩的石灰岩储量大且品质佳。于是三钢斥巨资买断万寿岩的开采权,专门修建30公里公路,连通厂区。
但是,在岩前村村民眼中,万寿岩“山里有宝”,每年正月,全村人都会上山祈祷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在三明市文物工作者看来,万寿岩内曾发现过哺乳动物化石,有更多秘密等待挖掘。
远眺万寿岩
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末的1999年,这年的一次考古发掘探明,此地拥有华南地区迄今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遗址,将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了近20万年。
1999年9月至2004年,共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在船帆洞内发现的4万年前的人工石铺地面和排水沟槽等重要遗迹,为国内首次发现、世界罕见。
该遗址的发现,把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上溯了18.5万年,特别是对闽台文化渊源研究意义重大。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尖锐,万寿岩保护开发也曾经历一番博弈。
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先后两次批示:“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这让万寿岩从开矿的炸药包下被抢救出来,并得以整体保护。2017年,这里成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00年5月,万寿岩遗址被三明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实现了从市保到省保、国保的三级跳,并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且名列榜首。
考古价值
其一,万寿岩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福建省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多项空白,将福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18.5万年前。在万寿岩遗址博物馆,除了常见化石以及打制石器外,还展有一小截像被火烧过的动物骨头,说明当时的人类开始吃起了熟食,从而也证明了万寿岩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已经开始掌握用火。
洞内石铺地面、排水槽和出土石器
其二,船帆洞下文化层距今约4万年的地层中,揭露出一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在我国尚属首次。洞穴一侧的“U”字形排水沟槽清晰可见,从痕迹上明显可看出经过人工修凿加工。石铺地面是当时的人类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意铺设的,是人类建筑的萌芽形态,充分显示了远古人类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
厦门大学校人类博物馆展览现场
其三,距今20万年和4万年的灵峰洞和船帆洞都出土了锐棱砸击石器。这为佐证闽台史前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是同根同源的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考古展览
2022年9月29日,“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开展,此次文物展是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文物出土以来首次走出去展览,也是厦门大学首次引进的考古遗址专题文物展。本次展出的文物共66件,都是万寿岩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13件为现有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展厅展出的精品,包括镇馆之宝——盘状刮削器;53件为首次走出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文物库房、第一回和世人见面的珍品。
跨越20万年的考古展览
展览以点带面、以管窥豹,解读海峡两岸一家的古人类文化,全方位再现远古先民的生存环境、生活风貌和精神境界。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