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藏着不少宋元明清古建筑群。
开元寺俨然成了泉州的地标之一,关岳庙仍然香火鼎盛人来人往,还有今天要介绍的——府文庙,它位于城中热闹繁华之地,是儒家文化在泉州最有代表性的实物载体。这座泉州古代最高学府, 藏着宋元明清的四代风采,走出了数不清的“学霸”,闻名至今。
泉州府文庙又名府学,始建于唐。其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也是东南地区名闻遐迩的最大的文庙建筑群。
少见!
在古城,有这么一处院落式建筑群,它是古代泉州最高学府——泉州府文庙及学宫。
该建筑群始建于公元976年,主体格局形成于公元1137年,坐北朝南,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
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蔡清祠、李文节祠和庄际昌状元祠。整个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是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规制最完备的文庙建筑群。
大成殿是其核心建筑,为全国比较少见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殿顶铺黄琉璃瓦,正面殿前檐下有两根浮雕盘龙金柱和六根浮雕盘龙檐柱。
庑殿顶(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是封建社会中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而黄色琉璃瓦、龙纹柱是皇家建筑中才可使用。府文庙规制之高、规模之大,侧面反映了宋元海外贸易带给泉州文化上的繁荣和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大成殿的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细细看就能发现青石浮雕,由仰莲、复莲、扶桑、山茶、牡丹、芙蓉等组成。主殿内部除了可以看到宋代木结构之外,正厅的上面还悬挂着清代康熙皇帝御书的"万世师表"木匾额,同样见证着泉州府文庙的地位。
如今,虽然现存的文庙比起曾经的规模小了很多,但依然凭借着中轴线的大成门、金声门、玉振门、东西庑、大成殿等建筑成为了福建境内最大的文庙。
辉煌!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多元文化空前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教育的兴盛。
辉煌篇章。翻开泉州的科举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里人才辈出。据统计,从公元9世纪到20世纪的1100多年间,泉州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考中进士的就有2454人,其中宋代泉州进士数量多达1418位。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都作出卓越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泉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这一切的起点,这座文化城市的底蕴,就藏在府文庙。
与右庙平行的是位于建筑群东侧的左学,也称“学宫”,是泉州古代官方学校。核心场所明伦堂,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作为古代泉州的最高学府,泉州学宫吸引了无数有志学子,并通过科举考试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高级知识分子。
府文庙学宫所培养出来政治精英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宋元泉州海外贸易发展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和管理作用。如今,每到了高考或者中考前夕,这里依然人山人海,可见泉州已然成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之所。
回望千年,泉州府文庙不仅是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地标之一,也是古城千年文脉的源出之地,它以儒学文化为纽带,像撒播种子一样,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大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