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1/封面故事
烟台山:城市治愈力量
烟台山清淡的文气、浓浓的烟火气,一直在治愈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福州的人民。
△烟台山著名建筑及历史故事
文|张筠艇 图|池志海
2021 年 7 月,由福州市仓山区委宣传部、烟台山管委会策划,联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编写的《福州烟台山:文化翡翠》新书首发。该书以中英双语介绍烟台山六大文化主题:地理环境与街巷格局、历史沿革与文化名人、文化交流与过往外事、商贸旧事与隐秘遗迹、建筑风韵与名宅旧址、人文习俗与史志文萃。散布各处的历史建筑每一处似乎都诉说着曾经发生的岁月故事。将它们在修缮后活化为艺文空间,成为新旧交融的载体,代表着对旧时的怀想,也成为孕育新文化的基地。用故事唤醒记忆,延续历史文脉,增加城市底蕴。
1)美国领事馆旧址
位于爱国路二号的美国领事馆,是烟台山现存最具代表性的西洋建筑之一,其西侧为烟台山公园,东北面为著名基督教天安堂。收藏于墨尔本大学图书馆的《美国驻中国福州领事馆领事报告》,正是 1846至 1906 年间,美国领事馆不间断地向白宫所做的汇报,时至今日,无疑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档。
2)圣约翰堂(石厝教堂)
圣约翰堂(石厝教堂),位于乐群路 9 号西侧,是福州最早创办、也是最具特色的基督教堂之一。
教堂由侨居福州的英国侨民集资,在英国领事馆的帮助下,于清咸丰六年(1856 年)筹建。当时,聘请香港土木工程师沃克斯(T. G. Walkers)设计,由本地建筑队施工,清咸丰十一年至十二年(1861-1862)间落成,产权原属英国基督教圣公会。清光绪初年,为福建北境牧区临时主教公署。因与当时的乐群楼(亦称万国俱乐部)及英、美等国领事馆邻近,又有国际教堂之称。
3)闽海关税务司官邸
据清乾隆二年(1737 年)刊本《福建通志》等文献记载,福建是清朝最早设立海关的省份之一。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12 月,闽海关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授予“海关”称号的外贸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各海关设立税务司,全国海关由总税务司掌管。各海关正副税务司、帮办等头目均由外籍人员担任,从而开启了百年洋关时期。
4)乐群楼
乐群楼,位于乐群路 8 号英国领事馆东侧,又称 福州俱乐部、万国俱乐部。160 多年前,这里成 为福州首个洋人俱乐部,各国人士汇聚于此觥筹 宴舞,见证了一段尘封的近代历史。该楼由仓前 山附近各外国领事馆集资兴建,以英国为主。
5)泛船浦天主教堂
泛船浦天主教堂位于仓山区新民街 54 号,全名“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该堂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故又俗称“泛船浦天主堂”。
△池志海/我为什么用了十年拍摄烟台山
采访|程香 摄影|池志海
金秋国庆,随着“漫步烟台山”火爆开街,有关旧日烟台山风情万种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轶事,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而在提及近代烟台山影像记录与资料梳理过程中,池志海或许是绕不开的一位忠实记录者。
△清风拂过烟台山
文|程香 摄影|菩提守望
尽管人们早已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但改造后的烟台山,会以何种面貌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古老的人文传统和城市文化,如何与当下发生关联?
△烟台山侨人侨事
文|孙文
百年烟台山,地灵人杰。在这里曾经浓缩了福州城历史精髓,留下无数文化传奇故事。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山保存有 163 处近现代优秀历史建筑,其中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 8 处 15 座,文物登记点81 处,非登记点 74 处,以及 38 处历史街巷,集中了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街巷肌理、历史水系等物质形态所携带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本篇着重从烟台山侨人侨事切入,讲述烟台山与华侨相关的故事。
△探寻烟台山老房子
背后的红色故事
文|李熙慧 图|仓山区委宣传部
一场名为『可以意梦——油画风景品鉴展』正在烟台山槐荫里 4 号进行,油画放置在这栋老宅的空房间内,有的在窗边,有的在墙上,每一幅作品都和老建筑完美融合在一起,每一幅也都是对烟台山经典百年建筑的生动演绎。油画的作者是著名油画家、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李晓伟教授。
2/清新福建
进入 10 月,秋风起,天气微凉。福建的秋意渐浓,少了夏天的闷热,也未到深秋的萧瑟。趁着日子渐渐被染上秋色,一起去福建的村子里看看这些小众秋景。
△厦地村,深藏山坳中的桃花源
文|孙文 摄影|风光小白Sijin
厦地村位于宁德屏南县屏城乡东南部,距屏南县城 7 公里,是闽东北山区特色的经典村落之一,古称二十二都八保华地境。
△丁荣村:秋叶之美,一半在银杏
文|孙文
“等闲日月任西东,不管霜风著鬓蓬。满地翻黄银杏叶,忽惊天地告成功。”秋天的银杏,叶子渐黄,没有了绿色,却金黄可掬,给人以静美华贵之感。在泉州丁荣自然村,就有泉州市发现的唯一一处古银杏群,给人一种美的视觉盛宴。
△厦门独特的赏秋“黄金圈”
文|孙文
厦门的秋韵正渐渐浓郁。同安洋麻山隘头村、厦门园博苑、厦门植物园等地,形成了自己的色彩。尤其是乡村中的金色稻田,明亮的黄色,在蓝天背景下,形成厦门独特的赏秋“黄金圈”。
、
△丰济村:藏身闽西的畲族风情小镇
文|大海 图|卢鸣浪
在有着“建筑之乡”、“诗画之乡”、“山歌之乡”美誉的上杭县,坐落着一个具有民族风情的小镇——庐丰畲族乡。她位于上杭县的东南部,是闽西地区仅有的两个畲族乡之一。乡内很多村子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在秋天很适合出游。
△桂峰村:三明深山里的“布达拉宫”
文|孙文 摄影:雾雨川
桂峰村古村落地处大山深处,位于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至今有 700 多年历史。这里现存 39 座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是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被评为“中历史文化名村”。
△来五虎山看尽福州秋景
文|李熙慧
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凉意渐浓,天高云淡,露冷风清,凫雁高去,桂蕊飘香。
3/乡土
△“闽江之心”的洪家茶往事
文|李熙慧 图|包华
福胜春茶厂旧址就在解放大桥旁边,房子几乎正对着下杭路的出口。这栋厂房是 1926 年,曾祖父洪发绥建造的当时最新式的福胜春制茶厂及茶王别墅,占地三亩多,建筑面积达4000 多平方米,成为当时福州的地标建筑。现在这栋建筑,也是“闽江之心”主建筑之一,可能还会成为闽江展览馆。
△福建杂交水稻,耕种闽人的希望
——记 2022 年“院士专家八闽行”
文|李熙慧 图|游庆辉
10 月 10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来到福建三明市,由福建省科协主办的 2022 年“院士专家八闽行”——三明稻种产业行活动在将乐县举办,院士亲临田间地头查看水稻生长。
4/当代东方
△屏风之外的东方式艺术生活
——《行者》墨痕水墨绘屏展
文|徐敏
由当代文人家居艺术品牌璞素策划举办的“行者——墨痕水墨绘屏展”于今秋在上海成美术馆举行。现场一共展出 26 幅作品经过艺术家墨痕再创作的日本古董金屏风和银屏风,搭配璞素原创大漆艺术家具作品,完美呈现出艺术与家居空间的融合,旨在展现屏风之外的生活本质,开拓且实践东方式艺术生活。
△颂钵:音声之境
文|真辰摄影|東
场地|野山云隐
声音之美
源于万物,
归于心
声音是意识的回响。
声音,是我们心之向往的所在,也是最抚慰人心的一种 方式。母亲怀抱孩子入睡的歌谣;孤独者暗夜的 陪伴;灾害时给予心灵的支持感……疫情的阴霾 还未消散,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声音给予 我们在狂风暴雨中建立起内心的一片庇护之地。
5/专栏
△锦绣堆/沉七洲,浮莆田
文|黎晗 摄影|大风
莆田历史悠久,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距今5500~35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们即已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和渔猎活动。
这不是最早的莆田。最早的莆田在海里。亿万年前某一次或几次地壳运动,让这块陆地浮现了出来。此所谓天之变,地之理,造化之神通也。小时候听老人讲古,他们老说“沉七洲,浮莆田”。
△南闽笔记/
小与慢:岛城厦门的慵懒气质
文|萧春雷摄影|紫日
孙绍振教授曾说:“福州人与厦门人的最大不同是厦门人有强烈得不得了的城市自豪感。”厦门人太爱这座海岛了,以至于不愿剪断脐带。
△巡古/
山西永安禅寺:从此不敢看明王
文、摄影|酥梨
恒山悬空寺的名气过于响亮,以至于来大同浑源往往会忽略距离悬空寺仅 5 公里名不见经传的元代寺观“永安禅寺”。
△在东/捕梦鱼记
文|林叶 摄影|陈力为
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人们寄予了很多美梦在“鱼”身上,比如:多子、功名、爱情伴侣、富裕生活等等。听说海中这阵子一直在创作“鱼”主题的作品,兴冲冲跑去他工作室看。
— 更多高清内容请订阅《闽声》2022年10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