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
标题图
课本里的重阳,你找到了吗?
2022-10-04 18:22 中国教育报

今天是重阳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习俗?哪些诗词描写过?其实在中小学课本里都能找到。

一起来看看——

【重阳节的由来】

秋高气爽天晴朗,赏菊登高过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重阳节。因为中国古代把“九”看作阳数,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

——《我们的节假日》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重阳节的起源,与古人的驱邪避灾观念有关。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曾记载一则“桓景避难”的传说: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为了除掉瘟魔去拜师学艺,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杀死了瘟魔。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随着时代变迁,重阳节发展为老年节,为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佳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习俗】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传统节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菊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写于诗人隐居鹿门山之时。一日,诗人应邀去一位农村老友家做客,二人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饮酒赏花、闲谈家常,充满乐趣。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临别之际,诗人还与农家友人相约,等到重阳节那天,再来品酒赏花,共话秋景。

【诗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望远,赏花饮酒吟诗作赋的传统,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关于重阳的名篇佳作。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宵,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恋之体势。

——王勃《滕王阁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

唐高宗时期,洪州都督重修滕王阁,并于公元675年的重阳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此地,即席而作《滕王阁序》。文章铺陈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尤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可谓重阳秋景的千古绝唱。

登高

【唐】杜甫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正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时,因此,文人墨客在重阳日所作诗篇,大多有几分“悲秋”之感。

767年秋,杜甫流寓夔州,重阳节这天,他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空旷寂寥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和老病孤愁的悲哀;1103年,时届重九,李清照思念远游的丈夫,面对西风瘦菊,生发出“人比黄花瘦”的感慨………

面对重阳,古人多是满目萧瑟,一派岑寂,而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眼里,重阳却别有一番新意。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秋,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此时的闽西山区,黄色野花竞相开放。面对此景,毛泽东触景生情,写就此词。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