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
近一年来,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和第二实验幼儿园等省级幼小衔接结对试点校(园),探索形成幼小双向衔接、互助发展的“晋江”模式,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在全市进行推广。
“客厅和卫生间是一班和二班专属的,大家要共同维护好我们的兰亭小社区哦!”近日,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班主任许珍妮老师在为一年级新生们介绍着学校的特色“小社区”教育空间。
2021年秋季,福建省公布首批10个省级幼小衔接实验区和66所试点校(园),晋江市位列其中。近一年来,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和第二实验幼儿园等省级幼小衔接结对试点校(园)结合实际情况,从校园环境、课程活动和家校合力等多方面着手,探索形成幼小双向衔接、互助发展的“晋江”模式,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在全市进行推广。
布设“小社区”空间
增强情感衔接
校园环境布设,是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寻找的重要突破口。日前,记者来到学校,看到了颇具特色的“兰亭小社区”。这里既保持着原貌的行政班管理,又增添了生活角、科技角、艺术角、图书角等“共享区域”,各区角摆放着孩子们使用的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展示着项目式学习成果。
“小社区有两室一厅一卫和三室一厅一卫的户型,两三个教室配备一个卫生间和客厅,在校园环境上对幼儿园的空间规划进行适度的延伸,孩子们可以在熟悉的氛围中更好地过渡到小学生活。”学校副校长施美珠介绍道。
除了生活环境,课堂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衔接点。在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一年级的课堂改成了圆桌式的互动式教学,孩子们像在幼儿园一样进行互动性的上课,气氛轻松活泼。“除了尝试幼儿园围桌的上课方式,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也倡导老师积极探索更多的游戏性内容,让孩子们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该校校长李向阳对记者说。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衔接有效性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晋江各幼儿园、小学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探索建立幼小衔接课程。
“集合!摆臂踏步!立正!稍息!”近日,晋江安海中心小学举行别开生面的入学训练课程验收活动。随着老师一个个口令的下达,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快速完成指定动作。孩子们响亮的口令、规整的动作、连贯流利的展示、神采奕奕的精神风貌,赢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开学第一二周,学校安排了新生入学训练系列课程,主要是学习‘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帮助孩子更直观地认识小学常规要求,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晋江安海中心小学校长陈海蓉告诉记者,除了行为习惯课程外,学校还在多个维度的课程中进行了探索。
九月份,安海中心小学将一年级的课堂时长起初调整为30~35分钟,之后逐步过渡到40分钟。此外,还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游戏、体验、实践操作等环节,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家校园”三向奔赴
推动双向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小学、幼儿园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年6月,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携手晋江第八实验幼儿园、育星幼儿园和嘉鸿幼儿园开展了幼小衔接家校园沙龙活动。晋江第八实验幼儿园园长柯淑满介绍小学的学习生活情况,晋江市第八实验小学校长李向阳现场为家长答疑解惑。
晋江市第六实验小学还开设了家长学校,邀请了家庭教育专家共同为家长开设全学年的理论学习课程以及家校共建的体验性课程,把学校变成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晋江安海中心小学和晋江安海实验幼儿园则建立了《校、园幼小衔接共研制度》,以“互联互通、互学共进”为行动目标,每三周开展一次联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开展双向观摩、专题培训、课堂展示等活动,架起幼小教师衔接的桥梁,推动双向衔接。
“一年多以来,晋江市坚持‘问题导向’,通过专家引领、行政与教研部门科学推进以及联合教研,各试点校、园多次举办互动融合活动,不断改变,精准对接,取得了一定成效。”晋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晓闽表示,接下来,将着力建立幼小衔接机制,打造幼小衔接课程,凝聚家校教育合力,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幼小衔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