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海峡导报
标题图
让师生浸润于“和文化”中向上生长
2022-09-30 11:24 海峡导报 原创

   

已深耕厦门教育事业28年的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校长刘玉斌,在今年的教师节获颁厦门市教育系统“管理奖”。老师们说,她是一位实干主义者,为人轻名利,尽心办教育。

校长简介:刘玉斌厦门市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福建省骨干校长、福建省名校长,第十二期全国小学优秀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

校长语录:一个不断增值的‘赋能场’,校长的使命就是‘赋能’,要赋予自己向上的使命与责任,赋予老师更多的权责与时空,赋予学生向未来前行的素养与能力,并在发现中彼此成全,在渐进中相互成就,在成就中互相鞭策,实现学校能量场的最大价值。”

近两年多来,恰逢湖滨片区改造,学校异地重建,校长刘玉斌整个假期都坚守在工地上。如今的过渡校区虽仅用14个月就火速建成,但在“和文化”办学理念的武装下,该校区无论在大框架还是细节处,都渗透着以“和”为核心的教育智慧。

今天,我们走进这所因“和”而美的校园,聆听书记、校长刘玉斌揭秘厦外附小如何让每一个生命都因教育而美好。

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让老师享有职业尊严和快乐

导报记者:您在厦外附小确立的“和文化”办学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它将引领学校朝哪个方向发展?

校长刘玉斌:厦外附小在1989年作为全国首批和谐教育实践研究学校参与“和谐教育”研究,近三十年,研究成果较为凸显。根植于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握学校现行或潜在的办学资源,着眼于今天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的迫切性,我们做出符合外附小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文化”的办学思想。

“和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文化。“和文化”也是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的达成目标是推开天地大和之门,根植传统,拥抱世界。“和文化”的品格特质是心灵之和静;交往之和畅;身体之和顺;品行之和德;文化之融和。

“六和”造就“和文化”:和衷管理、和美环境、和礼德育、和合课程、和乐课堂、和进队伍,关注着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发展。厦外附小要实现“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让老师们享有职业的尊严和快乐”的共同理想、“让孩子和老师自信”的发展性评价、“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文化、“共同托起明日希望”的家校社关系。

突出英语学科教学特色

构建浸润式德育文化课程

导报记者:厦外附小最亮眼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如何打造这些亮点特色?

校长刘玉斌:学校突出英语学科教学特色。我们采用小班化分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校外交流等途径和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语知识、具有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国际素养。

同时,学校构建的浸润式德育文化课程,致力于培养志存高远、永不言弃的凌霄少年。

浸润式德育以“三心”为抓手,即活动设计“走心”,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富有童趣、贴近童心的德育活动;活动过程“润心”,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回归生活,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育人成效“养心”,让德育活动浸润于心,外化于行,用爱心滋养童心。

关注教师五种再造能力

形成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

导报记者: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学校做了哪些举措和创新尝试?

校长刘玉斌:我们建构了激活教师内生力的“理想树”,以校本研修、主题文化活动、人文管理机制为水分、阳光、土壤,化“和文化”办学理念为空气,希望每位教师从一粒饱满的种子出发,在理想的环境中长成参天大树!

我们关注教师提升价值的五种再造能力,包括形成向上的牵引力,追求群体的战斗力,点燃生命的变革力,提升自我的内需力,以及推动成长的前行力。

例如,学校注重以目标为引领,尊重个体差异,设置“4阶成长能量站”,促使不同层阶的老师变频发展。“4阶成长能量站”包括青蓝充电站、曙光发电站、名师领跑站、领航空间站,每个层阶都有相应的条件,供教师锁定成长目标,寻求瓶颈突破,获得相应发展。

我们明确划分团队中教师之间、不同教师团队的责任范围,以强带弱、优势互补,把个人考核纳入备课组、年级组考核中,把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团队、学生、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的教育氛围。

开发丰富的课后服务项目

弹性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

导报记者:推动“双减”落地方面,厦外附小做了哪些努力?

校长刘玉斌: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我们设计了“1+1”课后服务体系,即“基础性项目+个性化项目”。其中,基础性项目倡导作业优先,制定了各班每天开展的四项基础项目“作业时段、学业辅导、读书分享、体育锻炼”;个性化项目提供80多个社团,为参加学生提供“菜单式”服务,学生自主选课,大大丰富了延时内容。我们还开设“学长学姐讲堂”、“爸爸开讲啦”等特色内容,家校社联动,拓宽服务团队。

学校的课后服务采用弹性放学,尽量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

将空间转化为育人场域

使校园焕发生命的活力

导报记者:过渡校区一点也没有“过渡”的影子,甚至比许多学校都精致,对于过渡校区的设计、布置,都有哪些方面的考量?

校长刘玉斌:过渡校区以“绿 橙 蓝”为主色调,校内种植两百多棵树木,四季常青,花团锦簇。

校园整体布局以学生心理特点和日常行动规律为依据,通过改善各个空间功能,更精准地为师生服务。基于对师生动线的观察,我们在设计上将空间利用最大化。首先释放学生活动空间,譬如校门口五百平的“和广场”让学生跨进校园就能感受到通透明亮;其次优化设置学校功能场所,同时,打通楼宇间的流线。

我们还开辟了集审美性、文化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四园二廊一林”主题空间。校内很多细节处理,都体现儿童立场。比如教室门口防学生冲撞的安全湾、走廊窗户上避免学生课堂受干扰的磨砂玻璃等。

在服务于“五育并举”的学校空间设计中,空间是形式,教育是内涵;空间是器,教育是道;空间承载着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通过空间的设计而达到无痕地实现。学校空间设计,将空间转化为育人场域,使整个学校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办学硕果累累

办学质量得到全社会认可

导报记者:近几年,厦外附小办学都取得了哪些收获?

校长刘玉斌:近年来,学校获得省教育科研基地校、省平安校园、市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市中小学创客大赛优秀组织奖、市课改创新赛先进集体等荣誉。

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教育科研硕果累累,常规管理井然有序,艺体科工作成绩显著,社团组织日益增加,学生发展生动活泼,办学质量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我们正朝着“品味高、特色明、现代化、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奋勇前进。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