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清爽的秋风
驱车盘山而上
在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
依山而建的茂荆堡令人眼前一亮
茂荆堡于1882年建成
建筑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
平面成纵向长方形
前方后圆 前低后高
徐文锦 摄
由合围外墙及阶梯式跑马廊与堡内厅堂院落构成
是目前尤溪县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堡之一
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建筑艺术价值
赖虹敏 摄
在140年前的土堡里生活是啥样的体验?
快跟小编来一探究竟!
↓↓↓
农耕时代的“袖珍小国”
茂荆堡第五代堡主陈思锴向记者介绍,19世纪,盖竹村是通往永泰、德化、中仙地的交通要道。由于交通便利,这里人气聚集,商业发达。过去,这里有私塾,完整的小学,最多时有3个卫生医疗站。
当年,村民陈志超是远近闻名的医生,又经营药材生意,家境殷实,为避匪患,陈家便在陡峭山坡上开山建堡,于1882年修建完成。
茂荆堡由堡前小桥、高台阶、堡门、前楼、厢房及阁楼、正堂、文武斋堂、护厝、粮仓、牲口栏、厕所、碾坊、跑马道、逃生暗道等组成,共有108间房,建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完备,可居住100多人,是集防御、居住、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特色防御性乡土建筑。
赖虹敏 摄
堡墙高大、坚固、厚重。堡墙中后部设置碉式角楼,围绕土堡的跑马道与每个房间相通;墙体上安置200多个条式斗窗瞭望孔和几十个竹制枪孔;土堡内还设有密室和逃生通道,发生突发事件时,族人便可通过逃生通道向后山躲避。堡内只要储备充足,族人足不出堡,可维持数月生活,堪称“农耕时代的袖珍小国”。
土堡不仅建筑富有特色,堡内还保留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老房内四周墙面贴满了30多种国内外不同时期的报纸、画报,但由于年代久远,报纸已变成黄褐色。
马丹凤 摄
陈思锴介绍,当年他的大公(爷爷的父亲)药材生意做到了福州等一些沿海城市,与外商有生意往来。要了解国外新药,就要了解国外新闻和广告信息,因此,他把大量的报纸带进了山村。百年来,虽房屋几经易主,但报纸都完好地保存下来,包括《洛杉矶英文报》《大公报》,以及3种不同字体报头的《福建日报》。
上世纪80年代,堡内逐渐人去楼空。当地随即成立维护小组,至今定期轮流守护着土堡。
鲜为人知的土楼“鼻祖”
不只在盖竹村,台溪乡书京村也拥有光裕堡、瑞庆堡两座土堡。登高望远,满目皆绿,村庄古朴静谧,一高一低的土堡与80多座土木构造的古民居如棋子散落山间、田间。
修缮一新的光裕堡为前方后圆造型,前后落差近15米,层层叠叠的屋顶蔚为壮观。高大厚重的堡墙上筑有供危急情况时快速集合的跑马道和碉式角楼,墙内建有祖堂、厢房、厨房等。光裕堡坐西向东,土木结构,为清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气势恢宏。
“大家抬头看,堡门门楣上‘宽厚流风’四个字有什么不同?宽字少一竖,寓意‘不宽裕’;厚字多一撇,寓意‘多忠厚’。”工作人员介绍,清朝道光年间,匪患众多,为防御自保,书京村邱长厚公于清朝道光年间率子孙建光裕堡。
赖虹敏 摄
福建土楼已广为人知,但长期以来,土堡仍“养在深山人未识”。2007年6月—2011年12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发现尤溪100多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土堡,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尤溪土堡现有省级文保单位6处7座,县级文保单位1处,主要分布在台溪、中仙等10个乡镇。
土堡为福建地区古代防御性建筑,在三明、泉州、龙岩、福州等地皆有分布,而三明是我省土堡最集中、数量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区。
“与土楼相比,土堡建造时间更早,防御性能更强更为完善,建造的地形更为复杂、类型也更多。”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戴志坚曾这样说。
2013年,尤溪茂荆堡、书京土堡被列入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明官方和民间力量正从更高层次对土堡开展保护利用。
赖虹敏 摄
青山绿水间
遗落在山间的土堡
正静待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