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
标题图
全班同学地铁寻人!只因语文老师布置了这份周末作业,结果……
2022-09-05 19:48 升学宝

新学期的第一份周末作业,就让杭州初二男生小舟皱起了眉头——杭州观成实验学校语文老师张岚,让同学们在双休日采访在地铁上看书的人,询问他(她)看的是什么书。

“太难了!地铁上哪有看书的人啊?都是看手机的。”小舟一到家就忍不住跟爸爸吐槽,“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看电子书的。我鼓起勇气上前问,你看的是什么书?结果那个人横了我一眼,说:关你什么事!我解释,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他还是不理我,侧过身去了。唉,我估计他看的大概是什么网络小说,所以听我问他在看什么书,就感觉有些尴尬了。”

听着儿子的叙述,爸爸周先生也有些尴尬:“我都记不清自己上次在地铁上看书是什么时候了,现在每次坐在地铁里,也是很自然地掏出手机。”

不过,周先生还是觉得张岚老师的这份作业很有意思。

在他的支持下,昨天一早,儿子又去地铁“寻人”了。

考虑到要在公共场所采访一个陌生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所以小舟和几位同学决定组队“出击”。这支“瀚越小队”有五个同学,大家商议,要找一个最有可能出现在地铁上看书的站头汇合,有同学提出,市民中心站可能性最大,因为这里有图书馆,爱看书的人肯定要去。所以,昨天9点半,他们在市民中心地铁站汇合。

图片

五名初中生开始在地铁上寻找,让他们失望的是,市民中心站没找到目标。但小队成员没有气馁,继续搭乘地铁,到处找。4号线,1号线,3号线,5号线......到后来自己也搞不清楚在哪里换乘,反正跟着感觉走。

终于,他们采访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小朋友,在看《哈利波特》,还有一个大哥哥,估计是大学生,在看类似于求职指南的书,据小舟说,也有可能是应聘企业的资料。两个受采访对象都很配合,还拍了照。

布置这项作业的张老师告诉鹿姐姐,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有关新闻采访,趁着刚开学,让学生们先体验一次街头采访。同时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张老师也想让孩子们周末能和同龄人出去放放风,一起分工合作。

图片

之所以选择地铁阅读这一主题,张老师说,是从各城市的“书香地铁”专列获得灵感——“让学生来观察,那些利用碎片时间在地铁上充电阅读的乘客,可能会对他们有所启发,沉下心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另一方面,学校即将推出‘卓阅者’课程,这次采访可以作为暖场,让孩子们在地铁上发现自己的书单。”

在公共场所采访陌生人,对初中生来说相当有挑战性。不少学生刚听到这项作业,犯难到开始嗷嗷叫,也有“社交天花板”的外向学生,反而跃跃欲试。

图片图片

“每个学生有各自性格特点,所以孩子们组队出击,每人观察几节车厢,内向的孩子负责搜索,能说会道的就上去沟通。”张老师介绍,“我给定的阅读群体,主要是看纸质书和Kindle的乘客,所以学生们专盯纸质书,一看到有人拿出书,就连忙集合起来。”

坐地铁时读什么

哪条线路的乘客爱读书?

张老师也提前给学生打好“预防针”,告诉学生们:“一切都是未知,你们的采访充满悬念,还可能面对冷脸、质疑或各种突发状况。”

幸运的是,孩子们后续采访都比较顺利,看书的乘客也愿意分享自己的书籍。有位男乘客正在看《青年文学家》的杂志,孩子们上前一问,原来是一位编辑,临下车前,乘客还把手里的杂志送给了孩子们。

图片

有个女孩正在看一本《月光是我的薄荷糖》,因为想利用零碎的时间读书,而且她很向往书里小女孩快乐的童年生活。

图片

有位妈妈陪着小朋友一起读绘本,亲子阅读的一幕让学生们觉得很温馨。

图片

采访途中,班里的学生还被乘客“种草”了新书——比如一个女孩在看的《特别要命的数学》,“光听书名就很想看”;还有一名女乘客手里的膏方医学书,也让孩子们很好奇。

正如张老师预测,采访中也有一些“小插曲”:比如有的乘客冷着脸不想搭理,有的人第一反应“是不是骗子”,随后一字不答。孩子们很“扎心”:“我们明明是‘一脸正气’,哪里像骗子?”

总体来说,7个小组一共发现了30本书,看书的主要是孩子,成年人看的书就五花八门了,营销、运营、股票操盘,但大多是工作相关的书籍。

图片图片

孩子们发现,地铁阅读的氛围与出行线路有关。比如旅游线路为主的地铁线,看书的乘客会比较少,但工作线路为主的1号线、5号线,看书的人相对常见一些。

跑遍5条地铁只找到5本书

除了找书,他们还看到了这一幕

按张老师的要求,每个小组只要找到两名乘客看书就能完成任务,但这样的乘客实在“稀有”。

有一个小组不死心,跑遍1、2、3、4、5号线,逛了49节车厢,只找到5个看书的乘客。看书的理由,有的是“手机没电”,有的是“因为晕车”,但都不是“我喜欢阅读”。尽管拿起一本书已着实不易,但看书而非手机的理由还是让学生们有些唏嘘。

在地铁上,学生们多次看到这样的一幕——小孩手里拿着书,但却探着头专心看妈妈的手机,或者有的乘客包里放着书,手机却刷个不停。书本在地铁上成了摆设,这也让观察的孩子们感到遗憾。

图片图片

对此,张老师也十分感慨,她和孩子坐地铁时习惯一人带一本书,但有一天,孩子的发问让她哑口不言:“为什么要在地铁上看书,明明其他人都在玩手机。”

“什么时候起,地铁上看书也成了异类?”张老师说,“作为语文老师,我希望孩子们能体会阅读的美好,看到一本好书时,眼里是会有光彩的。这一次地铁采访,相信他们对阅读有不少感触,期待以后他们也能成为地铁上的读书人。”

图片

一个四年级左右的学生,因为喜欢《水浒传》所以反复看,已经在读第三遍了

而对学生们来说,这个周末作业额外的收获,还包括采访技能的提升。

出发前,小舟爸爸担心孩子找不到看书的乘客,提出要不要找其他小队的家长坐地铁“客串”摆拍,结果被儿子果断拒绝,觉得要真实,也相信自己能搞定。

几个孩子跑遍了杭州地铁线路,磕磕绊绊完成采访,也有了采访心得——“不能一上来就说自己要完成作业,可以先问他们在看什么”“要经过别人同意才能拍照,尽量避免特写镜头”……

孩子们敏锐的观察触角打开,已然有了几分记者的影子。除了地铁阅读,他们看到了更多。一个小组在总结中写到:“地铁上,除了看书和看手机的人,还有疯狂赶作业的学生,一遍又一遍背着项目介绍的打工人,低头看着病历单沉思的老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铁故事’。”

图片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