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万应茶,保你无恙
说起龙岩永定,相信大家脑海中第一反应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的确,这一神奇美丽的建筑,据说美国五角大楼误以为是中国的“核弹发射井”,而它是《大鱼海棠》中的原型,令人神往。
但,永定除了土楼外,还有一种“神茶”——“万应茶”。它和土楼的历史几乎一样源远流长,是妥妥的福建特产。
客家药茶,源远流长
“茶为万病之药。”
茶自从被中国人从山野发现起,就扮演着药用的角色。据《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为茶。
神农氏与《神农本草经》
客家制作、饮用药茶就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2200多年的先秦时期,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经历了魏、晋、唐、宋等朝代,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客家文化。
在南迁过程中,颠沛流离,难免遇到瘟疫等疾病。为此,客家先民中具有行医经验的郎中将治病的经验记录并流传下来,形成了客家中医文化,薪火相传,“永定万应茶”的雏形由此诞生。
永定万应茶卢氏第25代传承人卢伍龙制作万应茶
永定万应茶因具有取材简便、使用方便、疗效显著,且无毒无副作用,深受百姓的欢迎。
经历代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的应用、发挥和完善,永定万应茶如今已成为人们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一大良方,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药茶文化,相沿不衰。
永定万应茶是人们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一大良方
名医良方,悬壶济世Yongding Wanying Medicinal Tea
至清朝嘉庆年间,著名永定客家老中医卢曾雄在漳州行医,为人慈善,乐于助人,广交朋友。
当时,一位江西籍的云游客家老中医与卢曾雄感情深厚。后因老人患病,居住在药铺中疗养,卢曾雄给予细心照料和治疗,持续半年之久。老人病愈后返乡,卢曾雄资助其盘费,老人感激不尽,在启程前,将记录有祖传秘方的手抄本交给了卢曾雄,并对他说:“我年老返乡,恐无缘再会,以此物相送,当个纪念,将来一定有用。”
永定客家老中医卢曾雄
手抄本里记载了从客家南迁流传下来的祖传秘方和他多年云游的民间验方,卢曾雄根据手抄本的秘方制作“永定万应茶”,采用永定地产的高山茶配以30多种名贵中药材,经独特古法传统炮制工艺加工炮制而成。
永定万应茶采用永定地产的高山茶配以30多种名贵中药材
因“永定万应茶”具有疏风解表、健脾和胃、祛痰利湿、消积导滞等功效,对四时不适之症的疗效显著,求药者络绎不绝。上千年来,世代继承此秘方,将其视为“民间一宝”。
如今,“永定万应茶”成为大众保健饮品,走进千家万户,饱含故园乡土气息。许多海外华侨返乡都喜欢携带它出国,作为防病、保健的居家必备良品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许多海外华侨返乡都喜欢携带永定万应茶出国
采集名药,善疗天下
据考证,卢曾雄在漳州经营药铺期间,有漳州彩生阁寺老僧身患严重肠胃疾病,服万应茶后即愈,老僧连连称赞:“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特赠诗联“采集名山药,善疗天下人”一幅。从此,卢曾雄便将药铺改名为“采善堂”。
采善堂门口的楹联据说系由漳州彩生阁寺老僧所赠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翰林巫宜福归省,卢曾雄之子卢宏汉赠以万应茶饼。巫宜福回京,适值京城大疫,即取万应茶饼施治,救人甚众。
于是,巫宜福亲笔写下“采善堂”三个大字并题诗一首:
有客桑君语,良方妙化裁。
桔荣先荫外,药引上池来。
驱疫千金换,通神六气归。
视中宜宝贵,知是济时才。
此外,附序云:采善堂卢宏汉,名医也。创制万应茶饼,著有疗效。顷值京师大疫,服之者药到病除,因成四韵。从此,“采善堂”随着那庄严慈祥、古朴淳厚的风格而蜚声中外,成为人们心目中“济世良药”的象征。
巫宜福亲笔写下“采善堂”三个大字并题诗一首
当时,江西省九江、宜春、抚州和湖南长沙、湘潭等地时有瘟疫流行,药铺施用“永定万应茶”预防和治疗,疗效显著,此药便在江西、湖南一带患者争相购买。
现代药理表明,永定万应茶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具备抗炎、解热、解毒、降脂调胃、祛痰止咳等作用。休闲饭后饮用,能调节人体胃肠机理平衡,益精提神,消除疲劳,提高免疫力,有病治病,无病防病。
现代药理证实了永定万应茶的独特疗效
永定万应茶作为重要的抗疫物资
茶
永定万应茶,也是许多人儿时的记忆,
小夏日的午后,
土楼、老树、大蒲扇,
夏天热热的风吹来
伴着一股药香味,
耳畔是奶奶慈祥的声音:
“喝一口好,生津止渴,提神解暑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