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专家视线:多措并举助力“非师新师”专业发展
2022-08-05 17:32 新福建 原创

当前,我国某些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非师范专业毕业新教师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大,2018年已占全国当年教师招聘录用毕业生的33.5%。据一项调研结果表明,有些县区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占县域新招聘教师的百分之五六十,某些新办或新扩建学校非师范来源教师高达全校教师的百分之七八十。以福建省某经济和教育欠发达地区为例,该市2020年和2021年共招聘1761名新教师,其中“非师新师”共有893名,占比50.71%。

非师范专业新教师短期剧增,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教师资格制度畅通了非师任教的通路。《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办法》让全体社会人员都有机会成为合法教师,高素质的非师范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队伍。

二是师范专业培养体量不足以支撑现实需求。以福建省为例,福建5所本科师范院校年均培养本科生约0.6万人,当年省内就业率约55%,而全省本科生新师需求超过1万名,缺口很大。一些师范专业毕业生宁可在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做编外教师候考入编,也不愿意到经济和教育相对滞后地区从教,加大了这些地区的教师缺口。

三是就业压力导致部分非师范类毕业生从教。在就业压力增加和教师待遇提升双重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毕业生选择从教。

实践表明,“非师新师”存在专业化程度不足、缺乏充足的学科知识、教学专业技能不足和缺乏有效专业发展途径等问题。然而,多数县区并未深入研究非师范新教师群体的特殊性,更未提供有别于传统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培养指导。“非师新师”的专业发展关系着教师培养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关系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提高义务教育阶段“非师新师”素质,助力义务教育阶段“非师新师”专业发展,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构建“非师新师”入职再学习平台,帮助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观摩、课程研讨等途径来提高观察和评价能力,通过建立青年学术组织、举办青年论坛、开展学术“争鸣”活动等途径,实现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学术对话,让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实践价值观。

二要调整资格认证考查方案,强化执教素养考查。一方面,要增加前置条件,要求申请教师资格证前系统性修习完教育学、心理学等学习,完成一定量的实习,并考核合格。另一方面,要增加职业性向测试,即开发教师职业性向测试量表,对教师资格证的申请者进行深度测试,以判断其是否适合从教。

三要加大教师管理统筹力度,调控“非师新师”结构。县区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统筹力度,利用“县管校聘”政策和“轮岗交流”机制,动态调控辖区“非师新师”结构;严格控制单个学校“非师新师”占比;控制单个学科“非师新师”占比;避免“非师新师”毕业院校过于集中。

四要制定教师培养精准指导规划。要在开展“非师新师”全员摸底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制定“非师新师”发展整体规划,利用入职前的暑假完成对“非师新师”的“学科教学必备知识”“教育教学必备理论”“职业认知和情感”等的专项强化,同时创新“非师新师”培养机制,建立“非师新师”导师制培养机制。此外,要发挥“非师新师”所学专业专业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征,在开展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方面发挥“非师新师”的优势。

(作者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