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革命史上,罗扬才绝对称得上是一面旗帜。1905年,他生于广东省大埔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3月,从漳州第二师范学校转入集美学校师范部第五组(文史地系)。1924年9月,又考入厦门大学预科(文教法科)。1925年12月毕业后,升入厦门大学教育系。
罗扬才在厦大校园里一共生活了两年零六个月。正是这段在厦大求学的日子,使得罗扬才得以结识在厦大教书的鲁迅。
鼓励“做好事之徒”
1926年9月,为了躲避北洋军阀的迫害,鲁迅南下来到厦门大学教书。从1926年9月4日到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门一共停留了一百三十五天。这一百多天,恰恰也是罗扬才在厦大师生中宣传革命主张、发展革命力量步步深入的时候。
鲁迅任厦大文科系教授和国学院教授,他的到来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也给了当时的厦大学生自治会主席罗扬才以莫大的鼓舞。罗扬才对先生的硬骨头精神很是钦佩,他旁听先生的课,并与之面对面交流。鲁迅在授课时流露出的革命思想,与罗扬才的政治观点不谋而合。罗扬才便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不时登门拜访鲁迅先生,争取他对厦门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的直接支持。
1926年10月14日,鲁迅在厦门大学周会上发表了他来厦后的第一场演讲,号召青年要做改革社会的“好事之徒”。他说:“我以为,今日的中国,这种好事之徒却不妨多,因为社会的一切事物,就是要有好事的人,然后才能推陈出新,日渐发达。”
罗扬才正是演讲中所说的“好事之徒”。早在1925年11月,他就代表厦门学联到广州参加两广地区大学生代表会。其间,经杨善集和罗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2月,入学才一个月的罗扬才就在厦门大学成立党支部并担任书记。5月,由他领导的厦门学联成立。
1926年10月,北伐军入闽西挺进闽南。消息传来,厦门工人极为振奋。在罗扬才的领导下,从影响最大的电厂工人罢工开始,拉开了声势浩大的“罢山罢海”斗争,为大革命时期厦门工人运动之先声。11月,北伐军东路军攻占漳州,厦门工友联欢会以及所属各行业工会立即转为公开活动,在罗扬才的领导下,掀起规模宏大的“二五加薪”斗争。
1927年1月,厦门市总工会成立,罗扬才出任第一任委员长。同月,中共厦门市委和闽南特委成立,罗扬才出任厦门市委组织部部长和闽南特委委员。这些活动都是以他的学生身份为掩护。
“睁着眼睛看不懂”
鲁迅对于厦大学生的革命行动是支持的。他在《两地书》里写道:“学生对我尤好,有几个本地人,甚至于星期六不回家,预备星期日我若往市上去玩,他们好同去作翻译。”
初到厦大时,鲁迅发现学生中虽有不少参加了革命组织,但显然缺乏革命斗争经验。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写道:“本校学生中,民党不过三十左右,其中不少是新加入者,昨夜开会,我觉得他们都没有历练,不深沉,连设法取得学生会以供我用的事情都不知道……开一回会,空嚷一通,徒令当局者因此注意,那夜反民党的职员就在门外窃听。”算是对当时学生缺乏革命斗争经验而提出的一个忠告。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历来反对学生死读书,主张学生应根据社会形势发展要求承担一些社会任务。当时的集美学校校长叶渊则对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持反对态度。1926年10月,叶渊在《集美学校周刊》刊登了一则启事:禁止集美学校学生入国民党、共产党、保皇党、安福系、研究系、国家主义派,主张“政教分离,学校对于政治,必须绝对中立”。
1926年11月,叶渊曾邀请鲁迅到集美学校演讲。鲁迅接到邀请后,问林语堂叶渊办学的方法如何。林语堂回答:“他办学很严谨,不喜欢学生有什么活动。”鲁迅听后表示不去了,后来由于罗扬才的盛情邀请,才决定前往。11月27日下午,鲁迅在林语堂的陪同下,来到集美学校大礼堂对2000余名师生作了题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演讲。
他的演讲稳重而和缓:“黑暗和暴力不可能永远笼罩中国。中国社会在发展,正义与不正义是清楚的,那些聪明人睁着眼睛看不懂……我们青年要以浪漫态度,狠狠地反击暴力,扑灭黑暗,中国一定走向光明世界。”
演讲中所蕴含的革命思想,对集美学校的青年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罗扬才在向上级党组织中共潮汕地委提出的报告中,曾多次提及鲁迅在厦门的情况。
倡建平民学校
罗扬才在厦大读书期间,还发起创办一所平民学校,同样得到了鲁迅的支持。
鲁迅刚到厦大时,从旁听生李淑美等人那里得知学校里的工友和周围农民的孩子都没有钱上学读书,便提议创办一所平民学校。1926年11月,这所平民学校便由罗扬才领头的厦大学生自治会承办起来了,设在厦大同安楼的一间大教室里,共招收穷苦的工农子弟43人,分为两组,第一组23人,第二组20人。
每天晚上六时半到七时半上课一小时,平民学校的老师由厦大教育系的学生和厦大附小的老师兼任,设有国文、常识、尺牍、珠算等课程。罗扬才教常识课,时间为星期六。12月12日,平民学校在厦大群贤楼大礼堂召开成立大会,鲁迅应邀赴会演讲。
他鼓励那些孩子说:“你们因为穷苦,所以失学,所以须到这样的学校来读书。但是,你们穷的是金钱,而不是聪明与智慧。你们平民的子弟一样是聪明的,你们平民的子弟一样是有智慧的。你们能够下决心,你们能够奋斗,一定会成功,有光明的前途。”
掀起挽留运动
鲁迅在厦大的时光并不愉快。1926年11月11日,他收到了中山大学的聘书,因此最终下决心离开。12月30日,正式向厦门大学提出辞职书。
他辞职的消息传开后,厦大学生立即掀起一场挽留运动。当罗扬才等人发现鲁迅“去志弥坚”后,于1927年1月4日下午三时召开全体学生送别鲁迅先生大会。鲁迅在会上说:“不久以前我在北京,有人骂我是学匪,不但是骂,还要通缉。我着实不敢担保:今后不会有人还要加我以小偷的罪名。”会后,大家合影留念。之后,罗扬才、杜煌等部分同学再同鲁迅合影一帧,题为“鲁迅先生厦岛留别”。
1月6日晚上,厦大学生在群贤楼二楼开茶话会,再次挽留鲁迅,但鲁迅去意已决。学生认为是学校当局容不得鲁迅,尤其是刘树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发起“驱刘”运动。当时《申报·教育消息》对此报道:厦大教授鲁迅辞职,日内赴粤中山大学。六日学生开会挽留,同时一部分学生有驱理科主任刘树杞运动。
1月7日清晨,群贤楼下的布告栏贴满“打倒刘树杞,重建新厦大”的标语。厦大学生会总委员会召开全体学生大会,一致通过“驱刘”决议。大会推举罗扬才等9人组成“驱刘”执行委员会,向校长提出请愿书。《申报·教育消息》对此报道:厦大学生七日晨向校长林文庆提解刘树杞职要求,限十二时答复,将酿罢课。
1月8日,校长林文庆宣布:刘已自动辞去各职,挽留无效。1月17日,刘树杞离开厦门前往上海,罢课风潮暂告一段落。
两种“告别”方式
1927年1月8日,鲁迅在离开厦门前夕,应厦门中山中学国文教员谢玉生的邀请,来到中山中学发表题为《革命可以在后方,但不要忘了前线》的演讲。这是鲁迅在厦门的最后一场演讲。
演讲鼓励学生把从书本里得来的知识作为革命武器,与旧习惯、旧思想、旧制度作斗争。他说:“你们很平静地生活在这里,这是后方,没有炮火。但是,你们在这后方,也可以从事革命工作。你们应该把从中山先生书里得来的道理,把从其他进步书里得来的知识,当作革命武器,向着一切旧习惯、一切旧思想、一切人吃人的旧制度,猛烈开火!你们尤其不可忘记:革命是在前线。要效法孙中山先生,因为他常常站在革命的前线,走在革命最前头。”
1月15日午饭后,包括罗扬才在内的5位学生、5位工友一起护送鲁迅上了苏州号轮船。1月16日,鲁迅离开了厦门,但他的革命工作并未停止。正如他在厦门中山中学演讲结束时所说的,“我到中山大学去,不止是为了教书,也是为了革命。为了要做‘更有益于社会’的工作”。
鲁迅离开后,厦门的革命形势波谲云诡。4月9日,国民党右派势力发动“四·九”厦门事变,解散了厦门市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革命团体,逮捕了罗扬才等人。5月10日,罗扬才等人被押往福州囚禁;6月2日,被秘密杀害。
罗扬才与鲁迅交往的时间虽然短暂,但鲁迅的革命精神显然对青年罗扬才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罗扬才不仅把鲁迅视为自己的师长,更把他看成是同志和战友。两人的交往,不仅增加了鲁迅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认同,密切了鲁迅与党的联系,也使得厦大校园里的革命活动方向更加明确。
作为学生的罗扬才在厦大求学时间并不长,但他是厦门地区的第一名共产党员,福建省的第一名党支部书记,也是福建省的第一位烈士。中共六大召开期间编撰的《革命烈士传记》专门提到了罗扬才,称他为“学生领袖”和“工人领袖”。作为革命者的罗扬才,他的英雄事迹早已成为福建革命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