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长乐登文道码头 古代学霸争着“捐石头”
2022-07-14 15:50 闽声文化

图片

在闽江口南岸入海口

有一处古老的码头

岁月冲淡了这里的熙来攘往

唯留下一条写满故事的石道

由岸边直通江中

这便是位于潭头镇文石村的登文道古码头

如今,登文道码头已经和闽江河口湿地公园连成一体,沿着江边的水泥通道,可以一直走到码头参观,观察江边的水鸟。游客们还可以登山游览,一览闽江入海口的风采,感怀古人的故事。

图片

登文道码头

位于福州长乐潭头镇文石村

当年是重要的商贸码头

郑和多次在此设祭开洋

图片

从闽江河口湿地公园沿着江边的水泥路一路走过来,翻过一座小山,山上有蜿蜒的步道,就能到达码头了。潮水褪去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在码头出会出现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

图片

让人吃惊的是,这些石头大小厚度相当,上面还刻着字。

原来,以前苦读诗书的学霸,如果中举返回家乡,就要在这里捐一块石块,并且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籍贯,这也成为登文道码头的由来。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始建,万历十七年(1589)、二十年(1592)和清乾隆二十年(1755)、光绪十三年(1887)几度重修。

图片

在码头附近还保留着三块清代的石碑,分别记载了码头重修的年份,分别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始建,万历十七年(1589)、二十年(1592)和清乾隆二十年(1755)、光绪十三年(1887)等。

站在江边看着眼前的码头伸向江中,这一段长百余米,桩基用松木,由大块条石铺成,每块条石长4米,宽1米,厚0.15米。在石碑附近,还能找到明代的摩崖题刻,分别写着“登文道”以及相关的记载。

图片

登文道所在的村庄叫作文石村。如今走入这个三面临海的小村子,就会注意到它有着别样的风情。在古代,这里是闽江口通往长乐的必经之地。

根据文物部门考证的资料,从这里出发,可以从闽江下游通过水路进入福州,古代对外交往比较频繁的时候,也有一些重要的船舶停靠此地。

长乐当地文史资料显示,码头承载的功能还要更多一些,当地客商出洋以及朝廷使臣赴琉球岛也会选择这里,算是历史上中琉关系的重要口岸。有传说,当年郑和下西洋也多次在此设祭开洋,扬帆出海,具体内容还在考证过程中。

图片

时光的远去,把人们的思绪带走。

现在来到登文道码头,除了寻访古代学霸留下的石头之外,还可以到马限山上游玩,山顶有一尊巨大的妈祖像,游客还能在村中体会滨海小村的特色。

图片

为什么古代的学霸会在登文道码头捐石头呢?

当年,学子们进京考试或者到福州参加省考,都要从这个码头出发。

学子在附近的天妃庙烧香许愿:倘若高中或出仕,必献石铺道。

由于当时的闽江口风急浪大,加上江边泥沙淤积,船只无法靠岸,许多学子都要雇人背到江中才能登船,返回时也要以同样的方式上岸,十分不便,因此便有学子在附近的天妃庙烧香许愿:倘若高中或出仕,必献石铺道。

图片

烧香许愿的学子在愿望成真后,便遵守诺言,捐出石头,后来者纷纷效仿……

随着立身成名的学子越来越多,石道也越修越长,逐渐向江心延伸,这条石道也便有了一个闪亮的名字:“登文道”,意为这是登上文石的道头,也寓意登上文官仕途。由于捐石铺道的人,就是在此登船的高中或出仕的人,因此登文道慢慢地成为了成功起点的象征。

图片

几百年过去了,码头上的石头在潮起潮落中,被江水不断地冲刷,有些石头的表面已经不光滑了,也有些地方变得残破,它们都是福州对外交流以及学霸们的印记。

图片

我们还能从石头上辨别出:“龙门高家舍道一门”、“枫林姜助造”等字迹,这些字在现代人眼中,有着无限的遐想……

图片

每一石条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一个故事。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