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加戴,莫加戴……”
上周,说唱歌手万妮达在《中国说唱巅峰对决》中演唱的一首《MoJiaDai 莫加戴》火得不要不要的,在全网刷屏。
除新潮时尚的曲风和流行的欧美元素外,这首rap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整首歌曲都是用福州方言演唱,直接将福州话唱出了现代感、节奏感与高级感。
许多网友表示,被毫无抵抗力地被“圈粉”了:原来福州方言还可以这么有国际范儿!
说到福州方言,小编突然想起,作为一个福建人,常被外地朋友们问到的问题就是,“你们真的h、f不分吗?”
可是,既然h、f不分,“为什么Holmes会翻译为‘福尔摩斯’而不是‘荷尔摩斯’?而‘福尔摩斯’第一次进入中国是在清末,是大翻译家林纾,而他正是福州闽县(今福州市)人。
曾经,微博上一条关于“福尔摩斯”音译来源的帖子在网友中传播开来。
网友“森红莲”解释说:“《福尔摩斯探案集》最早附录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后,叫《华生包探案》,后来出版时叫《歇洛克奇案开场》。林纾不懂外文,‘福尔摩斯’的口译其实是魏易,林纾根据魏易的口述译写润色。其他的译本也均由他人口述而修录,却能传神通达,真是奇人。”
林纾(1852—1924)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是晚清时期的文学家,翻译家,他自幼刻苦读书,聪明好学,擅长写诗作文。
林纾自幼嗜书如命,五岁时在私塾当一名旁听生,受塾师薛则柯的影响,深爱中国传统文学,从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但由于家境贫寒、且遇乱世,他不得不为生计终日奔波。闲时他也不忘苦读诗书,13岁至20岁期间校阅残烂古籍不下两千余卷。
1882年对于林纾来说是关键而又具转折性意义的一年,他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在摆脱贫困窘境的同时,他广结师友、饱读诗书。爱国心切的他,虽已过而立之年,却不辞辛苦,七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原本一心报效祖国的林纾“七上春官,屡试屡败”因而从此绝意于仕途,专心致志地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由于他学习很认真,所以在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在后来中了举人。
之后,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因为刻苦,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了中国的历史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林纾的故事也是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的。
林纾涉入译界却是极为偶然的事,他的译作如此畅销也在意料之外。当时恰逢林纾母亲去世,接踵而至又是妻子病故。中年丧妻,实为不幸,为了排遣忧愁,林纾到处游玩散心,最后在几个朋友的推荐下,认识了精通法文的王寿昌。此时王寿昌正想翻译点西方的小说,但是他的古文功底却不是太好,这时候认识古文深湛极为众朋友所钦佩的林纾,可谓是如鱼得水。于是在一群朋友尤其是王寿昌的极力怂恿下,林纾开始了和王寿昌合作翻译茶花女的工作。
林纾古文功底之深厚当世几无其匹,再加上他又是在丧妻之后翻译如此忧伤的故事,给人代入感极强,把书中的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翻译的过程中,性情中人的林纾每到故事的悲伤之处,总是要停笔大哭一场。就这样,一边哭一边译,日后轰动一时逇《巴黎茶花女遗事》就这样诞生了。翻译了这部小说之后,林纾的名气逐渐在中国响亮了起来。从林纾和他的朋友翻译《茶花女》的过程中会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流泪的故事中就能够看出林纾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人。
1897年,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林纾捧着《闽中新乐府》和让洛阳“一时纸贵”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译本开始了他迟来且丰硕的著译生涯。就这样,采用和朋友合作,一人译外文,用中文把意思表达出来,再由林纾用古文润色,一部部的西方小说就这样被引进了中国。就这样,林纾首次与人合作翻译小仲马的名著《茶花女》是中国首次出现西方小说,因而在国内引起极大轰动,林纾也一炮打响。
林纾虽然不懂外语,但古文功底深厚,因而他需要与懂外语的友人合作,由友人先将内容用汉语念出来,林纾再根据念出的内容翻译成文言文。林纾的翻译速度非常快,往往友人还未念完需要翻译的内容,林纾已经将需要翻译的文言文写好了。进入民国时期以后,林纾政治倾向保守,主张维新,反对革命,晚年对于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更是加以抵制,因而终其一生始终坚持用文言文翻译小说。
林纾本身就善于写作,在翻译时又会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对一些情节加以修改,甚至改写,这种意译方式翻译出来的作品,读者褒贬不一。有些改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感染力,一些情节甚至比原著更加出彩,但也有一些地方翻译不当,背离了原著的本意。由于林纾不会外语,经过他人转述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因而林纾的译著错误颇多,也受到世人诟病。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
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不曾有过第二个。
林纾的代表性译著有:《巴黎茶花女遗事》、《鲁宾逊漂流记》、《黑奴吁天录》(即《汤姆叔叔的小屋》)、《孝女耐儿传》等。此外,林纾自己也从事小说写作,主要作品有:《京华碧血录》、《金陵秋》等。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通过与《史记》《红楼梦》作比,赏识狄更斯的笔墨,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眼界。
林纾乐善好施,他大部分都用来资助家境贫寒的学生上学。他自己不会外文,却资助了许多学生到国外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