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点
标题图
本期关注:填报高考志愿,听谁的才靠谱?
2022-07-01 16:24 福建日报 原创


  近期,随着各地相继公布高考分数线,招录程序进入志愿填报阶段。不少考生及家长发现,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志愿规划师、AI填报志愿的广告。这些广告宣称,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按照指定分数查找院校、名次,模拟高考志愿填报,智能推荐报考院校,保证“一分都不浪费”。填报高考志愿,听谁的才靠谱?


  观点一:大数据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不少人眼里,志愿填报的重要性不亚于高考本身,坊间就有“考得好不如报得好”等俗语。这些说法并非没有道理。考生分数高但志愿没填报好,有可能与心仪院校失之交臂,反之则有可能“捡漏”,被“平时踮踮脚未必够得着”的高校录取。

  报得好,指的是根据自己的分数有梯度地填报志愿,尽可能地让成绩发挥出每一分的最大效用。显然,这需要收集大量数据、熟悉招生政策、掌握填报技巧等。然而,受限于时间、精力等,许多考生及家长并不具备相关能力,填报志愿谈不上合理,有时甚至盲目追逐热门专业。

  AI指导填报高考志愿,实际上是依托算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测算出考生报考某所大学、某个专业的成功概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被录取概率的大小,针对性地给出“可冲刺”“较稳妥”“做保底”等建议。应该说,这种基于AI算法的分析与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对高校综合实力、专业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的了解,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填报志愿,减少盲目性、降低焦虑感。


  观点二:不妨听从内心作选择

  信息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高考志愿填报。AI填报的卖点就在于全面收集信息,消除信息差可能带来的问题,提高录取成功率。

  不过,这种做法“硬伤”明显。AI收集的信息往往是网上即可查询的各高校往年录取情况,而本年度考生报考信息处于动态调整中,有发生较大变化的可能性。算法再厉害,也不能保证精准预测这些变化,结果就可能失真、失准,甚至误判。从这个角度看,“一分都不浪费”“百分之百保上”等说法并不可靠。

  其实,“人”才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和灵魂。高考志愿填报从来不是一项纯粹靠算法和理性的活动,考生自身意愿也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填报志愿没必要过于依赖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考生当主角,合理借助各种信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听从内心作出选择,就一定能得到最优结果。


  观点三:公共服务不能缺位

  为规范招生行为、严肃招生纪律,教育部门每年都要三令五申,高中阶段学校、教师不得代替考生填报志愿、指定志愿学校,不得收取考生家长或招生高校的任何费用。

  诚然,志愿填报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属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不越位不等于能缺位。AI指导填志愿受追捧,凸显的是信息不对称。教育部门、学校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公共服务补上短板,帮助考生收集信息、分析利弊、制订方案,在充分尊重考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目前,一些地方的志愿填报辅导,还停留在举办公益讲座,泛泛地讲一些注意事项,显然不能满足考生及家长的多元需求。在信息化时代,有关部门应主动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公益性的大数据平台,全面准确地向考生提供有关高校和专业的招生信息,引导考生在全面掌握信息、综合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填报志愿。同时,教育部门和学校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老师,组建公益服务队伍,为有需求的考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帮助。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