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6月30日讯(记者 陈挺 实习生 吴越 通讯员 许秉翰)翔安南部新城再添一批优质教育资源。
6月30日上午,厦门市翔安区区属公办振南小学揭牌仪式隆重举行,该校将于今秋9月迎来首批1-4年级新生,开设12个教学班,预计未来将开设48个教学班,提供2160个优质小学学位,当天同时揭牌的还包括金海二小、厦门双十中学翔安附属学校。
值得关注的是,振南小学所在区域素有丰厚的教育办学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据《同安县志》、《彭德清纪念文集》等史料文志记载,早在民国时期,当地即有关于振南中心小学的详细记载,翔安籍开国少将彭德清还曾担任振南区团区委书记。
翔安区副区长洪求瑛、区教育局局长陈慧琳、凤翔街道党工委书记蔡阿在出席了当天的揭牌仪式。
肩负重担:振兴翔安南部新城教育
南部新城,是高质量发展中的翔安区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振南小学地处蓬勃发展中的翔安南部新城,交通便利,依托厦门市双十中学初高中部,是一所高标配、高起点的现代化学校。
区教育局表示,随着大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建设,南部新城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振南小学作为翔安南部新城的新建校,对南部新城的教育发展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记者注意到,振南小学校长谢传银是2021年度厦门市引进的高层次教育人才,正高级教师、福建省名师、省学科带头人,曾获得省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是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省教育学院委托培养的名校长、市级名校长,从事学校行政管理十余载,有着丰富的教育及管理经验。
谢传银表示, 振南小学秉承着“行知引创,启翼致远”的教育目标,期望能帮助学生实现从羽到翼的全面发展,振理想之翼,展翅高飞,更好的过渡到人生下一个阶段,希望学校能成为振兴南部新城教育的羽翼之一。
教学革新:双师同堂打造学习共同体
作为区教育局直属公办小学,刚刚亮相的振南小学提出的创新教学理念,设置的革新式教学方法,以及学校课堂及教育空间设置的独特性,让人眼前一亮。
振南小学校长、福建省名师谢传银说,我们采用的是“读思达”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同堂、协作共思”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校教育打造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简单说,该模式可以理解为,任课教师在教室前面进行教学,另一教师则在教室后面以观察者的角度协助课堂教学及管理,借此营造高效课堂。
在此教学模式下,课堂座位的摆放也区别于传统。
该校教室采用U型摆放,去除教师讲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谢传银表示,这样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将课堂翻转,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实以学为本、交互为主,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为使课程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精准落实“双减”政策,振南小学打造地上学习和地下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综合体,在学校地下空间倾力打造了面积3860平方米的“翼启”实践体验大街,在此空间内,设置了红绿灯、斑马线、密室逃脱、逃生演练等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具的体验课程,让学习在真实情境中发生。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该校还将实施校园虚拟货币评价体系,通过地上课程学习获得虚拟货币,从而得到体验地下课程的机会,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师资力量、资源设备开设国学、礼仪、编程等社团,注重生活化体验,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将趣味和知识融合为一。
红色传承:赋有悠久的教育办学传统
值得一提的是,振南小学所在区域,赋有悠久的教育办学传统,早在百年前的民国时期,即有当地关于教育的详细记载。
日前,同安区知名文史学者彭炳华老先生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据他考证,在民国版的《同安县志》中,也就是早在民国时期,即有关于振南当地办学的记载,办学地址在浦园社。
彭老先生还特意找出了《同安县志》和《彭德清纪念文集》两本史料旧书,在《彭德清纪念文集》第五页中记者看到,“1927年,在白文端(普园村人,彭老先生认为此处应为”浦“,同安党的负责人)领导下,建立振南区团区委,组成人员有彭德清和一位许姓同志等三人,彭德清是书记”。
彭炳华表示,据记载,当时的振南乡所在乡驻地为浦园,振南乡乡长还兼任着中心小学的校长,著名的翔安籍开国少将彭德清正是振南区团区委书记,这在《彭德清纪念文集》中有详细记载。
振南素有教育传统的历史,从该片区另外一所和风小学的校名演变中也可以管中窥豹。据和风小学关于校史的记载,创办于清末的这所学校,曾在民国期间更名为“振南小学”,解放后又更名为“浦园小学”,直到2018年4月升格为区直属校后再次命名为“和风小学”,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历史积淀依托,红色基因传承,随着振南小学6月30日揭牌,翔安南部新城教育翻开新篇。
区教育局表示,三校揭牌,下一步还有二实小黎安校区、火炬实验学校等本学年新开办的学校相继开学,5所新开办学校预计新增学位数10830个。此外,今年秋季,将新开办凤翔一幼、实验幼儿园祥福分园等5所公办园及祥云、悦翔、洋唐等3所集团办幼儿园,新增学位2970个,将进一步夯实翔安基础教育的厚土。
《新福建》厦门频道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