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6月23日讯九龙江南溪支流从田头村流过,这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近年来,全村完成6.5公里的生态水系建设,河道水清岸绿,繁花点点,护岸石栏美观大方。几位垂钓客散布静坐在草丛中,河面上不时有几只白鹭掠过。田头村还将推进剩余2.5公里河道的整治,继续打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鹭于飞、杨柳依依”的美丽生态图景。
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强筋骨”
按照“闽南古风田头水乡”的定位,田头村全力打造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小镇,陆续建成流渡公园、甘山公园和圆通寺,利用自然水系将各自然村和各公园串联起来,通过亭台楼榭的合理配置,实现栈道曲桥点缀其中,垂柳绿树掩映古厝,做到村村有公园,步步皆美景。以生态河道为依托,田头村结合发展龙舟竞渡、健康跑、自行车骑行、垂钓比赛等文旅活动。
从前的田头村,河道淤积,水葫芦丛生。从2017年开展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将污水收集经污水管道,排入微动力处理系统进行处理。进入人工湿地后,再通过美人蕉,水竹等植物的根系吸收其中的氮磷等元素,最终让污水达到标放标准。解决好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山青水美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游客的消费带来村民的增收,村民们尝到生态保护的甜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田头村也先后获得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和福建省文明村。
云盖寺,位于田头村岩下社,地处云盖山山腰,是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是龙海文物保护单位。主殿为“大雄宝殿”,左右为三圣殿、大悲殿。全庙雕梁画栋,雄伟壮观,香客游客络绎不绝。近十几年来,建成环山水泥路直达寺庙大门,为游客提供良好交通环境,建起三层楼,办起食堂,为远道而来的香客提供免费食宿服务,在山麓建起文化城、福利院、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为社会福利事业添砖加瓦。
流渡公雕像矗立在流渡公园内。康熙年间,流渡河河宽水急,住在浮宫东部的村民要到西部去赶集,都要经过流渡河。有位船工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安全护送村民摆渡过河,而且分文不取,他还救起落水的老人和儿童,村民们感恩他的善行,尊称他为“流渡公”。依托流渡公文化,在流渡河边建成流渡公园,在流渡公园中有流渡霞阁、流渡文化亭等景观,以传承流渡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
近年来,田头村在完成村村通水泥路的基础上,率先开展村道“白改黑”提升。首先完成大社经过港、沈厝到浮宫镇区的2公里村道改柏油路,紧接着又完成田头小学、甘山、城边等重点路段900米的道路“白改黑”,还完成大社空中网线下地和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农村生活品质获得提升。田头村的老书记郭水发说,“今年下半年,要开始云盖寺景区的路面柏油路改造,分为两段共850米,这一项目,对配套发展宗教朝圣、杨梅采摘、旅游康养、登山步道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长肌肉”
漫步田头村,村民自建房干净整洁,房前屋后收拾一新,种满花草,庭院门上挂着“党员示范户”“十星文明户”和“最美庭院”的各种牌子。柏油路村道安静舒适,一片片碧波荡漾的西红柿园,仿佛绿色的海洋。田头村地处九龙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汇处,土壤特殊,这里出产的小蕃茄口感脆嫩、黄心芭乐味道甜美、稻米营养丰富,这里一直是厦门市民的重要粮食蔬菜基地。田头村现有耕地527亩,村里正鼓励种植大户对现有田园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无公害高优农业种植基地,并与周边村庄连片成规模,对接厦门、漳州等地的集团客户,发展产学研实践基地。
田头村有虾池500亩,从高处远眺,一方方虾池在夕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这里产的南美白对虾鲜活肥美,对虾养殖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村民致富的主要产业。岩仔山山地有杨梅2800亩,浮宫杨梅是国家级地理标志产品,田头出产的杨梅酸甜适口、营养富硒。每年的杨梅季节,商贩在此设立多处收购点,收购村民即时采摘的杨梅。农业部门正引导村民,加强科技管理,引入生态理念,提高技术含量,巩固提升这些传统优势产业。
田头村距离厦漳跨海大桥只有5公里,到厦门岛内只需30分钟。在田头总人口4187人中,有将近一千人在厦门经商和务工。务工收入是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田头村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新房建起来,家家户户实现致富,加上基础设施的提升,村容村貌的整治,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田头村真正成为“甜头村”。
在流渡公园的大榕树下,几位老人正结伴乘凉。在另一边的商业街上,超市饭店林立,人来车往,热闹非凡。流渡公园商业中心是田头发挥紧邻镇区的优势,陆续建成茶叶店、农家乐、特色小吃、儿童游戏、电玩等餐饮娱乐设施,带来人流和资金流,成为辐射全镇的商贸中心。
在实现全面小康后,村党员同志们以身作则,带头合理规划收入,捐资助学,热心村公益事业,关心慰问老弱病残群众。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村干部们站得更高,想得更远,他们决心带领全村发展文旅产业,努力实现创业创新,让年轻人回乡创业。田头村鼓励发展杨梅加工、电商、文创产业、书画写生、婚纱摄影、休闲垂钓、民宿、风味小吃等文旅相关产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增加农副产品销售,带动村民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历史文化为乡村振兴“筑魂魄”
浮宫郭姓的开基祖是郭添寿。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郭添寿只身一人从紫泥霞美来到浮宫开荒辟土,安家置业。经过六百多年发展,现已传子孙二十六世,分布在浮宫镇43个社、港尾镇5个社、海澄镇2个社、白水镇1个社,共51社,人口两万多人。从明朝中期开始,郭氏宗亲开始迁居到漳浦、南安、金门、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在异地他乡繁衍生息,现人口近两万人。
田头村的开基祖是郭佛星,他是郭添寿的孙子。田头村的历代先人谨遵祖训,坚持勤俭持家、晴耕雨读,兴学堂、办武馆,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人才。清朝同治年间,郭振环和郭连邦叔侄,同中武举,获封武魁,成为“叔侄同科”的佳话,清朝赐建旗杆石座两座,漳州府颁“年高德邵”篇额给郭严山,表扬他教子有方。新中国成立以来,田头村有一人考取清华大学,有106人考上本科院校。在各行各业,田头村涌现出众多成绩突出的杰出人才。
华侨文化是浮宫的一大特色。浮宫华侨在海外致富以后,为家乡修路造桥、捐款赈灾、捐资助学、抚恤乡邻,流传着一个个感人致深的爱国故事。浮宫华侨的杰出代表有,霞圳村的郭侨,霞郭村的郭美丞和郭农林父子,美山村的郑永昌,山塘村的吴让和吴大龙,后宝村的曾玉莲,田头村的郭铭王、郭兆炎和郭兆璋。依托丰富的华侨文化,浮宫镇在田头村建起浮宫镇侨史馆(归田居),每年吸引着近百批党员和群众前来参观学习。
华侨郭铭王,早年迫于生计到印尼雅加达谋生,通过勤俭经营,家具生意越做越大,直到富甲一方。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龙海老乡初到印尼,工作无着落,郭铭王就在家里给予其食宿,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田头王伯公”。郭兆炎和郭兆璋兄弟,为逃国民党抓壮丁,从田头去到印尼,发展到经营的织布厂有工人上千人,曾先后担任印尼布商会会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兄弟俩为家乡捐赠粮食、化肥、抽水机、机耕台等物质,捐赠丰田汽车、电视机,捐建凫溪中学教室。田头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郭智聪说:“施恩勿念,受惠莫忘。浮宫华侨为祖国和乡亲做了很多好事,我们要依托浮宫侨史馆,建好华侨事迹展示馆,讲好华侨爱国故事,传承华侨爱国精神”。
在田头大社的的正中央,坐落着两座古厝,距今已320多年,这是田头大社开基祖的故居。在田头和甘山古厝群,共有67座古厝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在这些古厝中,二百年以上的有15座,一百年以上的有13座,另外还有护厝30座。数百年来,田头郭氏繁衍兴旺,名宦乡贤人才辈出。一座座古厝,是“红砖白墙燕尾脊”的闽南建筑,造型古朴,处处流露着岁月的厚重感。
田头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闽南古厝保护得相对完好,闽南古厝是该村宝贵的财富。去年,闽南古厝前的水泥路改造为石板和红砖路,通过修旧如旧,乡愁的氛围更加浓厚。今后,田头还将继续对古厝群进行保护修缮,建设华侨事迹展示馆,发展乡村民宿,打造以水为脉的风情古街,盘活这些承载闽南文化的古建筑。
谈到今年的发展,漳州市政府办四级调研员、田头村党委第一书记谢王辉说,“田头村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擦亮生态河道名片,坚持文化自信,厚植华侨、杨梅、古厝、云盖寺等文化元素,发展特色乡村文旅项目,巩固提升传统优势农业,持续开展农园清洁行动,提高农村规划水平,以优异的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