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5月24日讯(通讯员 邱雯珍)弓弦声响,棉絮纷飞,蓬松的棉花在匠人的手中服帖地成为一床床棉被……神奇的手工弹棉花曾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伴随着工厂化生产的普及和物流的进步,如今手工弹棉花的店铺已是寥寥无几。然而在光泽县杭川镇,有一家至今仍坚持着手工弹棉花的“益和弹弹店”,近日笔者探访了这项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技艺。
益和弹弹店的老板叶列贵今年45岁,虽然年龄不大,但从事弹棉花这一行业却有29个年头了。“我16岁时辍学在家,经父亲介绍,开始跟随一位浙江的师父学习弹棉花的技艺。”叶列贵回忆道,师父身有残疾,由于脾气火爆,对学艺不佳的徒弟少不了打骂,但他为了习得一门手艺,始终咬牙坚持,他不仅是孜孜求教的徒弟,也是照顾师父日常起居的家人。三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叶列贵也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成为独自撑起一家店的年轻老板。
1998年,叶列贵在光泽二一七路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弹棉花店,从开业起,他每天早晨5点30分起床,到晚上10点才关门回家,遇上冬天的旺季,经常还需要加班加点来完成订单。“人工弹棉花是个精细活,也是个体力活。按照传统的纯牛筋弹法一个人从早忙到晚,累到筋疲力尽也不过弹好一条,不仅效率低,也很脏,因此现在没人愿意手工弹棉花了。”叶列贵这样说道。如今,叶列贵依旧采用老式梳棉机作业,手工牵纱的方式。
走进叶列贵的店铺,入目便可看见放置着传统的手工牵纱设备,“这台设备,是我最开始当学徒时使用的设备,这个叫磨盘是用古子木制成的,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距今已经有100多年了,它能够把棉花从纱的缝隙里吸出来,这样棉被就会更加牢固。”据叶列贵介绍,他最初也尝试过直接使用纱网进行作业,但是这样弹出来的棉被质量差,不够结实,因此只一年的时间,他便恢复传统的手工牵纱。
“这个叫牵纱篾,是用竹子制作的,相当于织布中的梭子,织网套时,需要两人对面而站,反复传递手中的牵纱篾,牵引纱线织出纱网固定棉花。”介绍起制作棉被的技艺,打开了话匣子的叶列贵的脸上满是热爱的神色。
正是对传统技艺的坚持和精益求精,叶列贵和妻子弹的棉花受到当地顾客的一致好评,“他家弹的棉花不仅扎实暖和,而且特别干净,买上一床可以睡上许多年。”隔壁店铺的老板王大家这样告诉记者,时至今日,依然有远在福州、厦门甚至国外的客人采购他家弹的棉被。
“只要大家还在用棉被,弹棉花这门古老的手艺就不会消亡。棉被作为纯天然的植物产品,不仅环保,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叶列贵的妻子梁英花这样说道。随着种类繁多、样式精美的被子对传统棉被的冲击,不少人好奇缺少市场需求的弹棉花店,靠什么运营下去。但在叶列贵夫妻眼中,弹棉花不仅是他们养家糊口的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