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廖丽萍)9日,厦门火炬大学堂组织开展成立一周年座谈会,邀请顾问、导师、学员和合作伙伴等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为大学堂的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我国第一所高新区平台型产业非学历教育机构,一年来,厦门火炬大学堂实现了“从0到1”的发展,成为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张新名片。火炬大学堂致力于打造集人才培养、产业研究和产教融合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高新产业新型智库,汇聚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师资力量和高端资源,开展了一系列与企业需求贴近的培训项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活动,并开启智库建设。
“火炬大学堂在构建创新合作的网络,搭建知识交流的平台和建设企业家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厦门火炬大学堂导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说。
厦门火炬大学堂学术顾问、香港科技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齐晔认为,像火炬大学堂这样专注产教融合及产业研究的新型教育平台,代表了国家教育战略的发展方向,是为国家未来的教育发展和产教融合探索新路。
一年来,秉承为园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的办学宗旨,厦门火炬大学堂为园区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作为厦门火炬大学堂首期班的班长,厦门美塑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炳跃感慨颇深。他说,火炬大学堂丰富拓展了企业家的视野。推动火炬大学堂的长远发展,他也建议成立产业基金,同时,引入更多的外部资源,扩大大学堂的辐射范围。
“火炬大学堂为园区企业搭建了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园区‘内循环’,也凝聚起资源带动‘外循环’。”厦门火炬大学堂学员、厦门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陆阳表示,通过大学堂搭台,云知芯与“同学企业”间实现了科技项目等方面的合作。未来,可发挥大学堂的平台优势,撬动外界资源,共同助力厦门火炬高新区和厦门高新技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新福建》厦门频道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