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未曾婚育,却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她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并将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事业。
她为我国妇产科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就是著名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万婴之母”……诸多公认头衔的——林巧稚。
医者仁心
1901年,林巧稚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教员家庭,父亲曾留学新加坡,教女儿英文,潜移默化地融入了当时先进的思想。
1921年,林巧稚赴上海报考协和医学院预科。
1929年,立志做医生的林巧稚,成为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从此开始了54年的从医生涯。
1932年,林巧稚前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9年,又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读研。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
1941年,林巧稚开办私人诊所,在简陋的环境里,和一个又一个病人的脓、血、便、肿瘤抗争,更满心欢喜地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1946年,林巧稚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主任。同年,协和医院恢复,医院邀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任北大医学院职务,将诊所结业,返回协和,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
半个多世纪里,林巧稚亲手接生了5万多个孩子,许多父母给孩子起名为“念林”、“怀林”、“敬林”,以表达对她的敬爱。
曾为袁隆平接生
时间回到90多年前的一天,位于北京市王府井的协和医院产房里,一位名叫华静的年轻妈妈生下了一名男婴。华静和丈夫袁兴烈很开心,商量着给孩子起名字。在名字没有想好之前,就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三个字。
这位叫“袁小孩”的男婴后来取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叫“袁隆平”!
出生证明是打印的,右页中间是“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上面还有那位为袁小孩接生的妇产科大夫的英文签名:Qiaozhi Lin——林巧稚。
为“袁小孩”接生的那年,她还是一个二十七岁的大姑娘,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成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不过那时还难以预料,她将成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并将在未来岁月里开创很多个第一。
“万婴之母”
林巧稚终生未婚,孑然一身,不停忙碌。医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呻吟,她便会敏感地听出来。
每一次外出开会回来,她首先去看的是病人。她说:“作为一个医生,既然病人把生命交给了你,你就要尽心尽力,负责到底。”
年逾古稀,她开始忘事,经常忘记说过的话和安排过的事情,东西也会忘记放在哪里了,但只要涉及病人,却又记得比谁都清楚。
1983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按照遗嘱,她平生积蓄的3万余元,全部捐献给首都的幼儿园和托儿所;遗体献给医院做医学研究;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周围的海面上。
1984年,厦门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毓”意为培养、养育,这是对她一生接生了千万婴儿、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的纪念。
雨生百谷,润物无声。至此,春渐远,夏将至,万物一片生机。
重温林巧稚的话
“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虽然她自己从未有过孩子,但亲手接生了5万多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每一个林巧稚亲手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林巧稚的孩子)。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的第一张处方。”
林巧稚用对亲人的方式对待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每当产妇因为阵痛而乱抓的时候,林巧稚总是让她们抓自己的手,她后来说了原因,不能让她们去抓冰凉的铁床栏,那样将来会留下病根的。
“我们必须回归医学本源,医学本源是人的纯洁善良。”
协和医院因日军占领停办期间,林巧稚在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负担,她主动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
悬壶济世对于她来说,是用诚挚的信念、精纯的技艺,和患者共渡苦难,以获得内心安宁。
“我的唯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林巧稚家里的电话,每天晚上都要移到她的床头柜上。这是妇产科和她保持联系的“热线”。无论哪位医生值夜班,只要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随时可以打通这部电话。电话里能解决的问题,就电话里解决。遇到电话说不清楚的,她会起来赶往医院。
“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医治病人。”
这是林巧稚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