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执法队检查网约车。
上路宣传新《安全生产法》。
暖心服务:车流中解救失智老人。
“翔安大道一带发现一辆重型半挂牵引车,运载大量石材且未用绳索固定,还存在超限运输可能!”4月11日晚,厦门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支队(下称“支队”)无人机“飞手”通过视频传递一条重要线索,地面巡查组按照跟踪定位,赶赴事发地点,第一时间截停车辆。经检测,该车总重72.94吨,超限23.94吨,超限率高达48.85%。
“从被发现到截停,这辆大货车一直没跑出我‘眼皮底下’。”无人机“飞手”郭晨指着无人机监控画面对记者介绍,为逃避处罚,很多超限车辆在夜间密集出动,造成极大安全隐患。为应对这一情况,从2017年起,支队就大力探索,将无人机应用于公路及桥下空间巡查、轨道交通沿线巡查、超限运输车辆查处等方面的侦查取证。
截至目前,支队已选派14名业务骨干参加国家民航协会的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全部取得无人机飞行执照,形成目前全省规模最大的交通执法无人机专业队伍,大大提升执法成效,尤其是夜间巡查能力。仅2022年1—3月,支队已通过无人机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近50起,让厦门交通执法能力如虎添翼、再上一层楼。
科技强本领 十八般武艺显神通
不仅是无人机巡查,功能强大的交运通APP系统、智慧眼执法仪、大数据分析、执法全过程记录系统等科技创新项目,也已经在厦门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一线投入使用,一支“全副武装”的现代化执法铁军渐趋成型。
不久前,厦门市交通执法支队集美大队执法人员对一辆危险货物运输车辆进行检查时,发现该车所属企业未按规定制作危险货物运单。执法人员现场运用“交运通移动终端”设备,就完成信息核查、取证上传、笔录制作、开具执法文书、数据同步以及执法文书录入打印等过程。记者了解到,交运通系统功能不断完善强大,不但与运输中心“运政管理”系统、公路中心“路政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也支持“卡口分析”子系统运行,自动研判轨迹异常营运车辆,还为双随机抽调执法人员名单和企业提供运作平台,为现场开具法律文书提供系统支撑,同时建立黑名单库,为“智慧眼”等查车利器提供强大违法车辆数据库。
接入省营运车辆卫星定位平台,通过卡口照片和GPS轨迹比对,就可以精准查处营运车辆异地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智慧眼”执法仪利用黑白名单库进行大数据对比分析,并与先期摸排黑名单中的违法车辆比对,一旦发现目标即时预警;在全省率先自主开发执法文书管理系统,该系统对文书领用、使用进行系统管理并进行预警提示,确保执法文书和案卷完整准确,电子留痕清晰规范,还在全省率先开发执法记录仪管理系统,该系统客观还原执法现场,将执法全过程进行留痕,不仅提供完整证据链,还进一步促进一线执法人员执法言行规范化,率先开发的还有“交运通车辆信息查询APP”,执法人员通过输入车牌号,就可以一键识别车辆基础信息……一项又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厦门交通运输现代化执法能力。
改革强筋骨 制度建设筑根基
科技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良性的体制机制支撑。据执法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夜间无人机巡查能够在工作中立竿见影,凭借的是马巷和东孚两个超限运输检测站多年前开始实行的全年“四班三轮转”工作制和每天24小时监测。不留死角的健全值守机制,才能让科技手段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
支队直属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孙金池2015年就进入支队工作。“当时,厦门已经是全国热门的旅游目的地,我们执法队伍成立不久,人手有限,装备不足,很多条件不成熟,执法任务却异常繁重。其中,负责岛内交通执法的直属大队最为艰苦,‘黑车’层出不穷,还不时碰到暴力抗法恶性案件。”孙金池表示,为解决这一难题,支队一直秉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市交通执法支队不断修订完善规范化管理制度,在权责、队伍建设、工作规范、部门协作、信用建设、风险防控、其他管理规范等七个方面制定了29项管理制度,重点在突出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上,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严格遵照各项规章制度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在建立健全“执法三项制度”“两公开一监督”“执法业务考核与每月督查通报制度”等方面都进行大胆先行先试,全省乃至全国多个地市都纷纷前来取经。
孙金池记得,就在他入职当年,支队就在行业中率先推行执法业务考核和每月督查通报制度,并不断深化,将考核绩效情况应用到评先评优以及干部选拔任用中。“制度激励下,支队形成你争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执法效率和业务能力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支队又积极争取交通运输部和厦门市政府、人大、公安部门支持,促成《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修改,增加“对非法客运驾驶人暂扣驾驶证3至6个月”的处罚规定,实现交通、公安职能互补,形成强大整治合力,解决执法手段单一的问题。厦门支队还积极维护执法威严,对扰乱执法公务行为进行坚决联合打击,17人因暴力抗法获刑,122人因妨害执行公务、扰乱办公秩序被刑事或行政拘留,有效打击了违法行为的嚣张气焰。
据介绍,支队成立至今办理各类案件10万多件,居全省第一,年人均办理案件100多件,支队所属6个大队均跻身全省90多支执法大队的前十,有力维护厦门市公路通行安全和交通运输市场平稳有序。
党建强信念 执法为民入人心
“虽然在执法一线铁面无私,但多年来的工作经历让我坚信,处罚并不是执法目的,营造‘畅、安、舒、美’的公路通行环境和平稳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才是最高追求。”孙金池表示。
被称为厦门交通违法“最强克星”的孙金池,繁忙工作之余却是一名“暖男”。他时常带着执法人员,在负责的火车站执勤点附近开展志愿服务,设立的“爱心驿站”近年来已帮助旅客完成寻人、寻物等各类好事500余件,挽回损失17万余元。
“支队坚持党建引领,全方位打造忠贞为民的执法铁军,厦门支队率先在全省提出‘执法为民交通先行’的执法理念。”支队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支队始终以党建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心工作落地落实,高频次开展读书会、宣讲活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牢记为民初心;建设了多个爱心驿站,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不断擦亮“交通蓝制服”品牌。今年来,更是大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通过“三比三争”实践活动深入落实“三提三效”行动要求,推行柔性执法,完善首违不罚机制,深化精准执法,提高执法效率,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
“为更好践行服务于民的理念,我们不仅走进企业深入宣传守法经营法律知识,还从教育当事人提升守法意识出发,在全省率先梳理出首批‘首违或轻微违法免罚’事项25项,让执法目的回归初衷,减轻当事人抵触心理,彰显了执法温度,并且还从便民利民提高效率出发,对交运通系统功能进行升级,实现一线执法检查登记、文书制作、文书现场打印、信息回传等多项功能,2021年10月开出了福建省交通执法领域的首张电子执法文书,并自此开始广泛应用,极大提高现场办事效率,便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支队法制科余汀金科长表示。
创新不止,初心不负,兼顾执法力度和温度的新时代交通执法“厦门模式”,在新征程的路上没有停歇。“‘执法为民 交通先行’是我们执法人始终坚持的初心和使命,希望我们交通蓝制服奔波忙碌的身影继续为美丽厦门增添亮丽色彩。”支队负责人林峰副支队长(主持工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