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梧林村这样一个古建成群的古村落,每一栋楼都利用得恰到好处,老建筑焕发了新生。
梧林的村民不少是修建洛阳桥的北宋泉州知府蔡襄后人,门楣上的“济阳衍派”或“丰田衍派”正是蔡氏的堂号。
梧林村户籍人口不足2000人,海外华侨人数却超过15000人,其中绝大多数在菲律宾经商,不乏多位名噪海内外的富商巨贾。闽南华侨在下南洋的国人中基数大、重视教育、社会成就高、乡土意识强。福建广东两省经济快速发展也与华侨的贡献有很大关系。
梧林村是晋江最近修复的古村,村内遍布的闽南官式大厝,洋楼、番仔楼蔚为壮观,大都是上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南洋华侨回乡所建。2016年,梧林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政府推行乡村活化,不但从外村移建了八幢因原村落拆迁无处可栖的红砖大厝,还由出资重整古厝,将其活化为新的公共文化空间。
村中最有名的要算是侨批馆了。这座建筑是由旅菲商人蔡顺意于1938年建造,本将用于经营侨批业务,但因建设时恰逢抗战时期,蔡顺意义无反顾将装修款倾囊支持抗日,最终自家“侨批馆”无钱装修,亦然成为爱国感人的历史见证物。而且除了在家乡梧林,蔡顺意还在台湾、厦门鼓浪屿岛上各盖了一幢一模一样的洋楼作为侨批馆,准备服务于众多在家乡的侨眷们。
除了捐款,蔡先生还将这座楼房捐给村里做学堂,还聘请名师授课,培养家乡人才。侨批馆作为村里的学堂一直用到1984年,直至新学校建好,至今门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题词仍然清晰可见。因此,对于梧林人来说,他们更乐意将侨批馆称为“旧学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修缮后的梧林侨批馆,设置了主题邮局侨批文化长廊。通过复原上世纪侨批馆的风格,让游客能够沉浸式感受侨批馆的历史面貌。馆内同时展示了大量原件、图片、实物等详细的侨批资料,就像一个时光穿越隧道,带我们走进曾经的侨批存在的年代。
梧林村壮观的建筑群落背后,是百年间几代南洋华侨的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村中几处的展览较为完整的呈现了这背后的故事。村中华侨蔡氏族人抗日时毁家纾难,有人捐资捐物支援抗战、庇护同胞,有人加菲律宾抗日组织,为国捐躯,也有人加入“南侨机工”支援滇缅公路运输。
当年,很多大屋主人都把用来修楼的钱捐给抗日,所以很多精美的洋楼都没有内部装饰。而和平年代到来后,他们回报桑梓,兴办实业、捐资助学,修桥铺路,乐善好施,就和如今的鸿星尔克一样,尽显闽商实业家的家国情怀。村中两栋洋楼门楣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今天看来还是令人动容。
现如今的梧林村已经成为一个闽南侨文化的窗口,闽台两岸文化的交流地,东南亚华侨汇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