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闽声
标题图
70余栋福清老建筑,有了新的身份
2022-04-19 15:46 闽声传媒

图片

荷园、黄氏侨厝、岭顶厝、卢氏侨厝、吴氏侨厝等70余栋带着故事的老建筑,将在福清利桥历史街区中有了新身份。

在基本修缮完毕后,原来只是具有居住功能的房屋,将变成一个个主题馆。充满着乡愁的老街——利桥古街的修复将按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创建。

图片

利桥街区将改造为商业文化步行街

华侨选择建造大厝的区域,正是利桥古街。这里自古是福清商贸文化的繁华区域,呈“一塔一坊一桥、一街九弄两堂、一江两岸多片”的空间结构。利桥古街地处福清城关南门,位于南门大桥与龙首桥间龙江段南北岸,地处福清城市的核心区。整个街区串联起宋井、黄阁重纶坊、龙首桥、瑞云塔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众多历史建筑。

70多座修复的老建筑中,就围绕着这些古迹周边建造,也以华侨建筑为主。其中吴氏八扇厝为清代遗存,展现了明清时期利桥街区的兴衰史。民国时期的黄氏民居群、荷园、卢氏侨厝和新中国时期的吴氏侨厝、黄氏侨厝等,不仅见证了利桥街区在新旧时期交替中的历史脚步,也是福清古城东南关厢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遗迹。

图片

图片

荷园

荷园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其红砖厝极具东南亚建筑风格。周家为了纪念艰苦创业发家的先祖周荷衢,取其“荷”字为名。荷园坐东朝西,由3座红砖小楼构筑而成,大门临街,门额上方镌刻“荷园”二字。周家先祖周荷衢,精明能干,善于经商,周家的事业由他一手开创。

图片

荷园内的陈设,依然保留着当初的模样

1920年代,周荷衢在小桥街开了一家名为“乾和号”的染衣铺,从事染衣、布和批发物资生意,还经政府批准印发乾和私营钞票,周家由此发家。周家热心公益事业,开辟了福清至福州的公路交通线,即福厦路相思岭路段。公路于1948年底正式通车,周家买了一辆美制道奇牌汽车载客往来。1950年代,周家捐资为福清华侨中学建造办公楼。改革开放初期,周家为福清图书馆捐款20万元,支持图书馆建设。

卢氏四扇厝也是华侨建造的,位于利桥街59号,建于1920年前后,由卢氏后裔从印尼购买钢筋、水泥运回建造的。该扇厝曾做过国民党福清监狱、临时法庭。1934年初,革命烈士何胥陶等人在阳下北西亭举行暴动时被捕后,就关押在这里。曾任民国代总理、海军上将萨镇冰曾两次来到这里,每次均住半个月左右。1949年8月16日,福清解放前夕,解放军曾将此作为临时医院和电台办公室。

图片

这口宋井建于1008年,井内仍有水

黄氏侨厝是印尼华侨修建的,位于宋井北侧,始建于1955年,1956年竣工,为印尼华侨黄绳铨、黄绳鹊两兄弟所建。黄氏侨厝为八扇两层砖木结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

1932年,黄绳铨、黄绳鹊下南洋,在印尼万隆创办有“亚春织布厂”。1955年,两人汇款回福清,由黄绳铨长子黄祖书、次子黄祖辉负责建房,当时共花费人民币6万元。黄祖书曾当选福清县侨联委员。上世纪60年代,出资修建福清华侨大厦和现福清县体委游泳池,80年代出资修建利桥石板路和瑞亭小学教学楼。1960年,闽侯专署邮电局租用黄氏侨厝创办“闽侯邮电学校”,首届招收学生几十名。1962年,学校搬出。上世纪60年代,福清县百货公司曾租用黄氏侨厝作为批发部办公地点和临时仓库。

图片

利桥街区将改造为商业文化步行街

利桥古街是福州15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现在已经是福清城市新名片。在这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将推进福清这座侨乡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进一步突显福清华侨文化、海丝文化的特色。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