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老城区的特色建筑
穿行于泉州古街巷陌
几步之遥
就能看到各种大大小小古刹神殿
以及人来人往的虔诚信众
泉州江口码头
泉州开元寺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就有提到
“泉之为郡,风俗淳厚,其人乐善,素号佛国。”
而“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檀声”一说
指的就是始建于唐朝的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作为泉州的一张名片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在开元寺寺院内,多元的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文化共存特征。寺庙里的一方方石刻,更是藏着不少的“印度秘密”。
开元寺地处泉州古城核心区域,南临西街,始建于公元7世纪,10世纪奠定主体格局,至今仍保存着中国古代大型佛寺建造形制成型初期的经典布局。
寺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与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等。
寺庙里的一方方石刻,藏着不少的“印度秘密”。
在泉州,人们把印度教寺庙称为“番佛寺”。在开元寺内,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下的狮身人面雕刻群,是中印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声音来源:开元寺知客师
“在元朝的时候,通过海上的贸易往来,东南亚的传教士陆陆续续到了泉州安家落户。
包括阿拉伯的人都有到泉州来,其中有一个寺庙,就是叫番佛寺,是属于印度教的寺庙,于元末毁掉了以后就变成废墟了,一直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出资重建开元寺大殿,就把这个废墟(字幕“废墟”改成“构件”)拉到这里,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底座,须弥座,就是元末的东西。这是泉州包容的一个体现。因为泉州当时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印度教,其中这个印度教就是当时多元文化的体现。”
大殿后面的两根印度教石柱,也是元代泉州的印度教寺庙留下来的建筑构件,石柱的外形与雕刻与南印度中世纪的印度教寺院相似。
两根石柱上的24幅圆浮雕图案中,9幅雕刻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其他的则雕刻着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及花草图案。
柱上雕刻的图案以毗湿奴及其化身的神话故事为主,配以八幅中国吉祥图,有中国人喜欢的菊花、牡丹花等图像,充分体现了中印文化在泉州这个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相互融合、和谐共存。
声音来源:开元寺知客师
“凤凰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怎么会在另外一个国度的宗教场所里面呢?那就说明通过海上的贸易往来,我们文化的传播出去了,让他们知道凤凰是代表吉祥的。
在凤凰的左边就是有一只大象,这个大象是东南亚这边的图腾。不同的两个国家的图腾同时体现在一根柱子上面,这个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者。”
东、西两侧分别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这两座宋代石塔,整体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在大殿的东西两侧,抬眼可见镇国塔与仁寿塔遥相对峙。
作为泉州的地标性建筑,东塔镇国塔与西塔仁寿塔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与昌盛。两塔不仅建筑构造巧妙,还雕绘有精美的石雕,罗汉、观音等造像皆栩栩如生。
据开元府志记载,比西塔晚建十余年的东塔,由日本和尚与印度和尚参与设计和修建,因此在塔的造型和雕刻上有更浓烈的异域风情。
无论是塔身造型、浮雕还是造像艺术,泉州东西塔处处渗透着神秘的印度元素,也让这两座千年古塔成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另外,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猴行者腰系《孔雀王咒》经书,也体现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