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4月2日讯(记者 黄琼芬)疫情发生以来,为落实好各项防控措施,泉州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强化了感控措施,并根据风险研判暂时关停部分高风险岗位的科室。为保障防控区群众基本就医需求,泉州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推出多项便民服务举措,竭尽全力确保居民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保障服务。
畅通就医渠道
3月26日晚,在泉州市中远名城小区内,泉州市人社局疫情防控工作组夜班带班负责人杨明涌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小区6号楼一名不满3周岁的幼童不慎吞下一枚硬币,家长十分着急,希望帮助送医就诊。
泉州市人社局疫情防控工作组人员送误吞硬币男童就医。
接到求助,杨明涌紧急与街道、社区、业委会多方沟通协调,并按照防控规定联系附近的泉州市人民医院接收患者。随后,泉州市人社局疫情防控工作组人员冒雨将男孩及其家属送到医院。经过放射科拍片检查,幼童吞下的硬币并未堵塞呼吸道,可回家观察一周后再进行复查,家属如释重负。
“为解决小区居民用药需求,我们设立了临时医务处,居民日常用药可以在医务处领取。如果是处方药,则由每栋楼的楼长收集居民需求,居民提供处方联系医生后,由志愿者到医院取药。”杨明涌介绍,工作组还与街道、业委会、医疗机构保持沟通联络,协调解决急危重症和维持性治疗病人外出救治的出行问题。
疫情发生以来,泉州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医疗服务,在毫不放松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保障血透、肿瘤以及其他需要维持定期治疗患者的医疗需求,保障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医疗服务,保障必需的急诊服务。
泉州市指定泉州市第一医院东街院区、泉州市第二医院鲤城院区作为管控区域保障定点医院,泉州滨海医院、泉州市第二医院东海院区、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分别作为隔离点和封控区的血透患者、肿瘤患者、孕产妇等特殊群体的指定医院,保障封控区、管控区、隔离点急危重症和维持定期治疗患者的诊疗需求。
3月28日,针对中心城区封控区、管控区、隔离场所居民群众尤其是肿瘤、血透、放化疗等患者,以及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泉州市安排13家医疗机构接诊中心城区“红黄码”人员,并增设专门病区或相对独立区域,推行分区分类分时段就诊,实行就诊闭环管理。
泉州市各封控区、管控区还指定1名专员负责或成立志愿服务小分队及时协调解决封控区、管控区内居民就医出行和购药需求。
确保就诊便利
3月26日下午,国大药房钟楼店接到金山社区一位居民的购药电话,仅十多分钟,店员就将药品送到社区。当天下午,该店为5位居民送药上门。
27日,泉州市市场监管局公布280家正常营业药店的地址、联系方式,方便居民就近购药。“针对中心市区市民反映防控区买药难的问题,我们组织对市区正常营业的药店进行调查摸底,并向公众公布。防控区居民有购药需求,可与就近药店联系,提供处方等相关材料,由社区志愿者帮忙采购。”泉州市市场监管局药化科科长林志宏介绍。
国大药房钟楼店店员为群众送药。
为提升群众用药的便利性,泉州市市场监管局还与国大、东南、顺和等医药连锁企业沟通协调,在企业人员充足的情况下,尽力为封控区居民提供送药上门服务。“国大药房在泉州中心城区有近30家门店,目前员工到岗率仅70%,人手比较紧张。条件允许的话,我们会尽力为居民提供送药上门服务。”泉州市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培坤说。
为让广大市民在家就能咨询就诊,泉州市还要求各地开展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加强线上就医指导,发挥“互联网+医疗”作用,线上及时开具处方。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例,患者进入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互联网医院”入口,点击“图文咨询”进入健康咨询栏目,即可与各科医生在线交流。医生可为线上咨询患者给出用药指导、康复方法等。
为保障特殊患者就医购药需求,泉州市医保部门专门出台四项临时性政策保障措施。“对门诊特殊病种医保核定的待遇享受期到期或者临近到期的,统一延长至2022年6月1日。实施‘长处方’报销政策,经诊治医院医生评估后,门诊一次性最大处方用量由2个月延长至3个月。慢性病参保人员不能亲自到我市定点医院就诊的,可委托他人代取药。对重症尿毒症门诊透析治疗、恶性肿瘤门诊放疗患者,为避免频繁门诊就医发生交叉感染,患者可选择住院方式进行连续治疗,所产生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泉州市医保局局长李小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