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委坚持“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选人用人导向,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让年轻干部的能力得到更多方面的锻炼
脚踩土地 抬头看天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凌怡 实习生 屈子怡 通讯员 林妍妍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今年2月,漳州市委组织部召开年轻干部代表座谈会,在会上,来自不同系统、不同领域的年轻干部代表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和工作实际,谈体会、提建议、话未来。
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漳州市委坚持“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让年轻干部的能力得到全方位锻炼。
搭建“阶梯” 磨炼干部能力
“每一个年轻干部的成长,都离不开风雨的洗礼。组织上要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漳州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科长刘秀珊向记者介绍到,她认为,对于年轻干部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通过优化他们的成长路径,帮助年轻干部成长进入“快车道”。
“经历了多个岗位历练,每个岗位对我来说都是一份全新的挑战。”作为2019年福建省引进的北大博士生,如今的平和县副县长、文峰镇党委书记、平和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每一步迈向前进的脚印,蒋启财都记忆犹新。
一开始,他分管财税和国有企业,从“零储备”开始,在10个月的时间里,每一项工作的接手都是他学习的契机,从中汲取各项专业的知识和本领。
“虽然忙碌,但很充实,我得到的更多。”在担任文峰镇党委书记、平和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时,他利用所学的财税相关知识,分别为文峰镇和平和工业园区争取到乡村振兴政府专项债1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政府专项债15亿元,为项目攻坚年做足保障,文峰镇也成为平和县首个获批专项债的乡镇。
在工作岗位中的蒋启财(右二)
在历练中,蒋启财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对于如何当好一名新时代年轻干部,他也从中摸到了一点门道:“古人云,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我认为,年轻干部必须谦虚务实,戒骄戒躁。”既要踏实干事,更要谦虚做人。在日常工作中,他始终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努力在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他根据自己在平和的工作经验,完成了《关于对接边界调整启动平和土楼的申遗思考》。
“走出校园,走上服务人民的岗位,作为年轻干部,我们更应当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干事的动力。”蒋启财说,在今年的全市年轻干部代表座谈会上,他作为代表发言,分享了多岗位锻炼的心得体会。
为了进一步激励广大年轻干部担当作为,漳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办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还出台了《选调生推优暂行办法》,明确选调生的推优基本条件、优先推荐和推荐情形,将工作成效、业绩排名、年度考核、表彰嘉奖等情况作为衡量标准,让年轻干部的成效更充分展现,也带来了正向激励作用。
“多岗位培养历练,让年轻干部能力更加全面。”刘秀珊告诉记者。据悉,近两年,漳州市委从市直单位挑选19名年轻干部提拔或交流到县(区)党政班子任职、选派了12名博士选调生到市属国有企业、乡镇一线锻炼,推动3名博士引进生兼任乡镇党政正职,让年轻干部在不同岗位上增长才干、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扎根基层 和群众心连心
“只有把自己彻底当成村里的姑娘,才能真正融入一方水土,走进百姓心间。”漳州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东山县前楼镇下西坑村第一书记颜丽芳直言,在基层的工作经历,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去年7月份,她作为市派驻村第一书记,来到了东山县下西坑村。
作为一名选调生,从最开始在乡镇,到市直单位,再重回农村一线,对于基层工作,颜丽芳有自己一套独到的见解和工作经验。
“村两委班子要充实年轻干部力量,要让年轻人走上舞台,才能给村里带来新活力。”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时,她积极物色一名85后的大学生党员和一名90后年轻人进入下西坑村“两委”班子,让平均年龄从50.8岁下降到了38.3岁。
“要做好基层工作,既要‘脚踩实地’,也要‘抬头看天’。”说起下西坑村的情况,颜丽芳烂熟于心,到村的第一时间,她沉下心走访村里的党员、村民、宗亲、长者代表,和群众一条板凳上“拉家常”。
“小板凳”工作法让她最直接地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从他们口中了解村情民意,也准确把握了村庄发展的“命脉”。原先,下西坑村以传统水产养殖业为主,产业链条附加值不高,受环保、季节等因素影响大,产业发展瓶颈日渐凸显。颜丽芳不断引导村干部转变发展思维,她通过召开养殖户座谈会、拜访渔业部门、专家等办法,为村庄制定了短、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颜丽芳在下西坑村推行小板凳工作法,和村民拉家常。
同时,她瞄准东山旅游广阔前景,立足本村海上餐厅特色,提出了变渔业单项发展为“渔旅融合”双项并进发展模式,撬动市、县文旅集团到村投建全省最先进的海上渔旅综合体、海上“动车站”等多个旅游项目,下西坑村悄悄开始了产业发展的“变身”计划。
“机关干部到农村,对自身定位要准确,既‘输血’也‘造血’”颜丽芳告诉记者,除了带资金找项目,她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传帮带。她既把自己当正式工,用心用情投入村庄建设,也把自己当临时人员,适度地“偷懒”不过分包办村务,把村干部“扶上马、送一程”,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她笑称:“我的目标是三年后我离开时,给下西坑村留下一套完整的运行体系,让村两委班子运作更顺畅”。
“农村是最直面矛盾的地方,作为一名年轻的公务员,一定要到基层走过一段苦并快乐的日子,才能深刻感受基层艰辛,也才能成长为一名有群众观念、愿为群众服务的好干部。”谈起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她认为非常有必要,只有在基层工作过,才能明白各项政策在落地时会遇到哪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明白政策制定前期调研的重要性,也才能在年轻干部脑海里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基层思维,努力推动政策的出台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达到贴近现实的实践效果。
脚踏实地 提升社会阅历
“在基层一线锻炼,身边的干部群众都是我的‘老师’。”走进农村基层,扎根一线工作,这对王智杰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2021年11月,23岁的王智杰一年公务员试用期满转正后,随即被派往平和革命老区村大溪镇大松村开始一年的“蹲苗”锻炼。
初踏入这片土地,对于王智杰来说,感受十分奇妙,这是他从未经历过的。“基层就如同一个浓缩的世界,在这里,我需要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环境,做好各项工作。”刚到基层报到时,恰逢村“两委”换届,王智杰身下心下,快速转换角色,一头扎到基层工作中去。为了更好的推进工作,他紧跟村委们的步伐,走乡串户,用“铁脚板”将政策措施宣传落实到每家每户中,以实际行动圆满完成了首次换届“大考”。
“在基层锻炼,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大松村历来多使用客家方言交流,语言不通成为摆在王智杰开展基层工作前首要的难题,但他相信,只要用心用情做群众工作,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
他在镇村领导的带领下,沉下身子,深入群众倾听诉求,踏上田埂了解收成,走访企业共谋发展。
“全村辖有5个村民小组,共595户2415人,党员30人,现有千亩梯田、光伏发电项目……”翻开王智杰的《基层锻炼工作笔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大松村的基本情况,迅速摸清底册,为他的基层锻炼积累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密切联系群众是根本,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和群众建立联系,拉进和群众之间的距离,这是我们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石。”在每一次入户后,王智杰都会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通过学习和锻炼,修正自己的不足。
王智杰(右一)和群众交谈,收集问题。
“在基层的工作经历,很好的提升了我的社会阅历,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锻炼机会。”
为提升年轻干部的本领,拓宽他们的工作阅历,漳州市坚持把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地方作为培养年轻干部的“育苗场”和“大考场”,在全省率先出台《新录用公务员(含参公人员)试用期满后到基层锻炼实施办法》,帮助年轻干部“接地气”“长才气”“增底气”,培养年轻干部“脚踏实地”干实事。
“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对于干部的自身能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而对于一线,则注入了更多新思维,从而激发多重聚合力,带来‘多重效应’,接下来,漳州市还将继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为富美新漳州建设输送更强动力。”刘秀珊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