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碧水丹山,孕育奇茗。
传承,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坚守,也是一种历久弥新的延续。
他们,是一群有手艺、有思想、有梦想的青年。
或生于制茶世家,或因爱茶半路出家。尽管出身不同,却殊途同归:传承古老技艺,追求精益求精。
也许,他们很平凡,却拒绝平庸,更拒绝“躺平”。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停奔跑,不断超越。
他们,是岩茶新势力,也是奔涌的“后浪”。
人物名片:黄圣亮,1977年生于武夷山,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国家一级评茶师,制茶高级工程师。
代 表 作:“瑞泉”东方亮、素心兰
“几代经营,不求大,但求精。向上而为,超越自我。”
——黄圣亮
在岩茶圈,近年瑞泉风头正盛,黄家十二代传承人“于茶汤中显现文字和图像”,其古老技艺美丽且神秘。因此,人们纷纷到“瑞泉茶博馆”打卡学习,为茶、为人、为生意、为口欲……总之,哪个初衷都可以成为拜访的理由。
用心搜罗
当晚8点,武夷山气温骤降,冷冽的风一改白天的温驯,呼吸间空气愈发湿润。沿着景区北入口,车子进入竹林幽深的景区内环路,左侧千米处崇阳溪旁的一处四合院式的建筑便是“瑞泉茶博馆”。走进院落,夜访瑞泉,茶香弥漫,不禁感慨,今晚定有好茶。
当天接待我们的是瑞泉技艺传承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技艺传承人黄圣亮。
作为首次到访者,黄圣亮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博物馆里的藏茶和藏书,各个品种、各个年份、各个山头的岩茶,如繁星般排布,气势恢宏;另一间大厅,2万册茶书,则是主人家各方用心搜罗的心血呈现。
看得出,对待这些茶书,主人并未因时代的快速变化,而停止探索的脚步。自三国时期茶饮历史的开启,到如今走向世界的中国茶,种种关于茶文化历史与发展的思考,茶工艺的精进,茶美学的研究,都在这座有茶香的博物馆中可见一斑。
为了传承
说起当初为何要建这样一座博物馆的初衷,黄圣亮说:“为了传承”。
“制茶的手艺是靠身体来记忆工作程序,靠眼睛和手来衡量工作水准,在漫长的岁月中学会技艺。技艺的传承,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教授,很微妙的地方也不是必定能教会的,需要在一起生活中一点一点感受,效率很低,需要用光阴去细细打磨。”
一盏茶中,黄圣亮开始追忆旧时光景:父亲早上起来,清扫过院子,就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用大茶缸满满泡上茶,盘算着一天的工作。那茶是一些极普通的茶,但在武夷山早晨的清冷中,却散发出暖暖的香气。
把茶喝透了,父亲心里也有了清晰的图样,便开始做茶。忙活过一阵,再坐下来,喝上几口茶,再琢磨着下一道工序。
“起初学茶我觉得很容易,父亲也并无特别的交代,只是让自己照着程序去做。首战告捷,便很得意。然而,做茶的一个难点就是品质的稳定性。第二次再做,结果大变,我也很不解。不过父亲却笑而不语,让我在‘不懂——懂——不懂’的过程中摸索了很久,对茶的敬畏心也从那一刻升起。”
“学茶‘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的过程,像极了‘死去活来’的制茶工艺,真的很难。”作为一家大品牌的制茶师,黄圣亮坦言平时会接收到很多茶友们反馈来的信息。但为了不打乱自己的思路,通常他会在年终进行集中的梳理。
“我们当下很多的问题和困惑,都是来自于未来岩茶之路该如何走?传统古法与现代机械化制茶如何融合?其实,这是两个路径:一个是可量化、机械化生产的制作;一个是具有研究价值但又不失商业价值的手工艺制茶。我们应该区分对待。当然,无论哪条路,为的都是让大家更好的认识岩茶。现在的新生代茶人都很优秀,也很努力,都有了很现代的想法。但我觉得,作为一直传承保护的如此之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依然要坚持做传统,这是初心。”
超越自我
当代美术评论家陈传席教授曾说:“大商人必无商人气,大文人必无文人气。”他举了古往今来许多例子,表明一个规律:一个行业的真正翘楚,往往外表看起来不像那个行业的人。类推到茶上也是如此,真能掌握传统技艺精髓的人,往往都很质朴。
在交谈中,黄圣亮始终沉静平和,说话慢条斯理,思维清晰,胸有丘壑。他对茶文化的传承,于十二代人的坚守中来,于浩瀚如海的茶文化研究中来。茶史、茶事、茶器、茶人、茶道,黄圣亮虽未与我们一一道来,但29年来,黄圣亮走访茶山、拜访茶人、问道茶文化的经验、深入追踪中国茶产业,这些背后的功夫,全都化作一杯好茶来诠释。
黄圣亮说:“虽然我们几代人在耕耘,但瑞泉不求大,但求精。所以,我也会给自己很多的放空时间。”这是一种境界,可以入茶,也可以出茶。
出离的时候,黄圣亮就爱好挥几杆高尔夫,他是武夷岩茶圈这拨人里涉猎高尔夫最早的一位,并且天分颇高,作为业余爱好者,他进入球场30多次后,就能打出78杆的成绩。
谈及为何他会喜欢这样一项运动?黄圣亮说,打高尔夫和做茶其实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茶与球,都在流动之间,动静结合,它们都勾连着人与自然、精神、社会关系的图式。都有只做一件事的执着,有日复一日积累的经验,也都隐含了向上进步中所获得的快乐。
“向上而为,超越自我”,自瑞泉1819年创始以来,岩茶世家黄氏,伴着山泉水从岩穴涓涓而生,滋养着茶叶。这份催人向上的力量,在当晚我们品鉴的传人系列新品——《上》,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黄圣亮看来,《上》有希望学茶之路天天向上、探索不惜之意,也有对爱茶人、喝茶人一份蒸蒸日上的祝福之情。
我想,心手造物,大抵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