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遗成功后,古城保护发展进入新篇章。记者日前获悉,泉州市在古城核心区29条街巷保护综合提升基础上,今年初启动古城植绿行动二期,即打造花巷—许厝埕—新路埕“花漾街区”样板工程,通过花化彩化、景观提升,在古城内打造一处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漾街区。目前,该项目正在抓紧施工中,不久后或将成为打卡胜地。
粉色的杜鹃与红色的海棠,扮靓街巷
漫步街巷中 置身花园里
“花漾街区”是一种新颖时尚的城市造景手法,意为“鲜花荡漾的街区”。泉州正在打造花巷—许厝埕—新路埕“花漾街区”,紫色的绣球花、红色的秋海棠、粉色的矮牵牛……近日,记者来到花巷见到,正在打造中的“花漾街区”已经繁花似锦,各色鲜花点缀街头厝边,到处花团锦簇、色彩斑斓。
房前屋后的石坛鲜花让街区更显古韵,吸引市民拍照打卡
“花漾街区”初见成效,漫步于街巷很是赏心悦目,不少市民驻足赏花留影。“现在古城的绿化美化越来越好了,色彩丰富了,也更加立体了,出门散散步、看看花,心情都变得愉悦了。”正在散步的市民江先生说道。
家住花巷附近的市民庄女士也深有感触,她认为,花巷自提升改造后,种上大量好看的花,无论是步行还是开车经过都很舒心,好像在花园里一样,特别惬意。
街头巷尾的各色鲜花,赏心悦目
有关部门介绍,“花漾街区”选用植物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选用的大多数是乡土树种和群众喜爱的花卉品种,比如耳熟能详的石榴、含笑、鸡蛋花等开花绿植。目前,该街区已经选用三角梅、四季桂、芙蓉菊、含笑、山茶花、石榴、绣球花等20余种花卉,在街巷各节点营造总面积5000平方米的花境,形成四季观花赏叶的景观。
漫步于花巷,目之所及,处处有花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街边绿化。记者在街头巷尾看到,街区利用精心搜集来的旧石构件、旧船木等砌筑花池,个别节点置石造景,辅以爬藤类植物垂直绿化,努力打造符合古城气质、神韵,与古城风貌相得益彰的绿色走廊。
花巷两边许多的三角梅开的正盛
立体绿化方面,针对沿线的建筑外立面,通过增设花槽,由平面绿化向立体空间维度绿化转换。从街巷的阳台绿化上可以看到,有些建筑挑台、阳台种植三角梅等开花灌木及藤本植物,增强垂直绿化效果。
匠心小绿地 营造微幸福
记者获悉,此次“花漾街区”样板的打造范围选取位于泉州古城核心保护区的花巷、许厝埕、新路埕,全长近1公里,涵盖2个历史文化街区,4个世界遗产点,这一条承载泉州人近代记忆的百年传统老街巷,串联着各个遗产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文化旅游服务配套区。
红色的秋海棠、粉色的矮牵牛
去年底,泉州市发挥工匠精神,组织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团队,以“绣花针”功夫顺利完成风貌保护修缮。此次“花漾街区”的改造,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留人、留形、留乡愁”的理念,通过花境营造、立体绿化、街边绿化、配套设施等形式,新增5000平方米公共绿地和对5个口袋公园实施城市造景,融休闲、漫步、赏花等多功能为一体,丰富古城街区景观。
记者看到,5个口袋公园,包括此前已建好的许厝埕、古榕巷口袋公园,新路埕、省五建入口处、花巷口袋公园目前正在建设中。其中,省五建入口处的口袋公园将因地制宜,拆墙透绿,在保护古树名木的前提下进行提升改造。花巷口袋公园将增加1300平方米绿化,而花巷里200多米的步行街,已逐步完成小微绿地立体绿化,形成一套完整的慢行步行系统。
“绿化景观方面,我们针对全年龄段人群进行人性化设计,街巷与园路无障碍接驳,可达性强,通过设置各种类型的休闲座椅,满足多元要求,真正体现‘小绿地、微幸福’,保留树木,无一移除,拆墙透绿,展现古树界面。”花漾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