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中近现代诗歌传统可追溯到兴盛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同光体”,其标榜于诗坛主要在光绪朝以降,直至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主要代表人物有陈衍、郑孝胥、陈三立等人。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的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盛行的诗风。由于“同光体”主要代表人物多为闽人,具体讲指福州地区,即闽中,所谓的“闽派”,这种诗风日盛,在全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闽中近现代诗歌传统一直影响至今,有类似于南宋理学南移之气象。在闽中诗风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诗人,除石遗、海藏外,还有林则徐、沈瑜庆、林旭、陈宝琛、林纾、何振岱、严复、萨镇冰、林庚白等。“同光体”集大成者主要体现在陈衍的《石遗室诗话》中,宣称“不墨守盛唐”,主张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学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等,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
20世纪初直至三四十年代,福州受此影响,特别是“诗钟”这种全新的诗歌形式,由闽中首创并逐渐盛行起来,诗社林立,吟诗活动空前繁荣,著名的有志社、讬社、正社等。同时,各县、各区、各乡也纷纷成立诗社,定期举行活动。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在福州,中医界在诗歌活动中独树一帜,诗人群体众多,而且往往既是中医世家,也是诗人世家。代表人物前有陈笃初,后有叶轩孙。
叶轩孙,原名莘昌(1897—1976年),字轩孙,号紫尾老人、卖药翁,以字行,祖籍闽侯南屿,清末移居福州,定居道山路乌山北麓。其早年弃儒从医,苦读灵素,探幽发微,步入杏林,悬壶济世,名噪榕城。轩孙先生不但以医誉名,亦以诗誉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扬名闽省诗坛。1946年福州正社成立,先生主持“诗钟”活动,对福州折枝诗的革故创新,标准定型,起到高标垂范、树帜迎风作用。其诗风格独创一体,影响一代人,被同时代人称为“轩孙派”。陈海瀛在《希微室折枝诗话》中说:“轩孙诗独辟蹊径,他人不能为,石破天惊,辄有奇语。”轩孙先生行医之余,常与名书画家诗人陈子奋、潘主兰等吟唱酬和。
潘主兰称其:“诗平淡近人,嫥尚造工,意含蓄,出语必精,率味则底于醇厚。其于字也,尽人所识;于句也,亦求尽人所能解识者,谓风格似宋人,顾非学宋人诗者。今读集中诗,信然。若《题画》云‘坐久形骸无物似,随风飘上对山巅’如此物我俱忘,范石湖有‘杨柳无穷蝉不断,好风将梦过横塘’句也。《除夕》云‘独有柴门人不寐,坐听疏雨入明年’状阒寂之工,却似张文潜‘半夜西风惊客梦,卧听寒雨到天明’。《市楼小饮》有‘夜在杯檠影外流’,直与朱淑真‘月在梧桐缺处明’若出一辙。它如‘径负苔痕趋四面,月携河影入黄昏’‘暮色转旋人语外,秋痕迢递水声中’‘天去人家三尺仅,树含春意二分强’诸句,亦大有宋人风,甚为余之所喜。”又说其诗:“无烟火气、头巾气、脂粉气之诗,读之令人胸次顿时生快爽。”同时指出:“诗近体多造语,类皆不甚费力。唯属意殊深,即其费力所在,委婉平易处,纯出乎性灵,基于真实。但见鸟飞云逝,江流天远之空旷,景物未有若龟负鲸吞,牛鬼蛇神之怪谲。”
其所作诗,未刻意保存,多随手散佚,生前也未出版过个人诗集,仅见陈子奋手抄本,且收录数量有限,现经多方收集,仅得234首,多写于20世纪50~70年代。虽存诗不多,但题材较为广泛,有题画、酬和;有自然景物、山水风光;有风土人情、节序庆典;有门生故旧、亲友交谊;有自忬情怀、感叹人生。凡此种种,无不形诸笔墨。
他的诗虽受“同光体”的影响,主要学宋诗,但也博采唐王维、张籍、王健、白居易诸人之长,而加以发展变化,最后自成一家。叶诗的基本风格,大体上可归纳为:温润妩丽,清新婉峭。
最能体现叶轩孙诗歌成就的,当推其题画诗:
明时随处景光新,家在江南倍有神。
仅一鸟声一花影,小窗终岁坐皆春。
——题意叟花鸟画
几枝古朴见精神,不向繁华染一尘。
自是胭脂非本色,写来付爱澹妆人。
——题墨牡丹
昨夜南风不断吹,风痕红遍荔枝垂。
如何一鸟犹倾听,曳过蝉声已别枝。
——题荔枝与鸟画
这类诗写来极其优美而富有灵动之气息,并完美地抒发了诗人恬淡闲适的情怀。
其次,是他富含哲理、富有理趣的诗。其三,是他的亲友交谊诗。对故旧的情谊,对学生的爱护和期望,无不在诗中自然流露,写来感情真挚,感人至深。
宋代五、七言诗多讲“性理”,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的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叶诗主要学宋,却又突破宋诗的樊篱,用诗写儿女私情,刻画惟妙惟肖,细腻而富有真趣。
愿更多的民间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挖掘,并呈现给世人,使之得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