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新春来临之际,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87位抗美援朝老兵相见了!
只是这次团聚有点特殊,既不是在线上,也不是在线下,而是一次“影像团聚”——他们身着军装的照片被合成在一张照片上。
这次特殊重逢,在网络上一经发布,瞬间登上热搜,引发“全民致敬”。
杭州富阳87位抗美援朝老兵“影像团聚”。(何荣发摄制)
“山水万里常相念,故旧年轮待重逢。”烽火岁月里,官兵们在血与火的战场洗礼中,结下了深厚的“过命”情谊。然而,当硝烟散去,老兵们像散出的满天星归隐乡土、深藏功名。
许多曾经生命互托的革命老兵,走下战场因各自人生际遇差异或通讯条件所限而失联,再也没能重聚,这成了不少老兵的遗憾。
8位抗美援朝老兵现场重聚。从左往右:杨绿春、徐顺泉、章恒本、章荣根 、叶玉献、曹仁义、张保祥、施安。(何荣发摄)
为了圆了这些抗美援朝老兵的团聚梦,富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慈善总会展开了行动,于是有了这张特殊的合影照。
何荣发老师为抗美援朝老兵王泉元拍照。(蒋烨摄)
抗美援朝老兵周荣富与摄影师何荣发。(薛余华摄)
“特殊合影”里的杭州富阳籍抗美援朝老兵,穿着崭新的志愿军军装,胸前配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精神矍铄,目光坚毅。他们最大的100岁,最小的也有86岁。
今天,我们就为你揭秘,这张合影背后的故事,以及新时代退役军人保障体系下的“尊崇提升”及富阳浓厚荣军氛围里的“戎耀力量”。
抗美援朝老兵傅土全收到照片后,与志愿者告别。(何荣发摄)
2021年10月初,在富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慈善总会的支持下,“富阳区志愿军老兵关爱基金”项目正式启动,关爱项目负责人薛余华在走访抗美援朝老兵中了解到,不少老兵都有再拍张军装照的愿望,而这些“生死兄弟”走下战场后也曾期待再聚首。
“当天晚上我联系了两个摄影团队,交流中突发奇想,看能否通过技术方式合成一张老兵的集体照。”薛余华和志愿者为了给老兵们“圆梦”,努力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筹拍。
杭州富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丁一慰问抗美援朝老兵。(沈娜摄)
然而,高龄的老兵们大多身体抱恙,有的长期卧床,线下相聚已经不太可能。志愿者团队决定,为抗美援朝老兵逐个拍军装照,然而合成一张集体照。希望用“特殊合影”的方式让抗美援朝老兵“重逢”,给他们带来些许心灵慰藉。
荣军情怀在传递,拥军力量正汇聚。曾任《富阳日报》美术编辑的何荣发响应了薛余华的号召,携爱人华玲娟一起加入摄影志愿队。虽然知道摄影合成工作任务艰巨,但他深感服务老兵的意义深远而光荣。
商定军装制式、统计老兵服装尺码、联络捐赠和定制……筹备工作紧前推进,各方拥军力量自发汇集。志愿者们像打仗一样周密拟定拍摄方案,从军服穿戴、合成排位到拍摄器材,一项项地具体细化。“四九式”军装到位,他们便上门给老兵逐个拍照,再通过后期合成实现“大合影”。
给抗美援朝老兵送福。
抗美援朝英雄王泉元,因病卧床已一年多。为了完成拍摄,他们搬了一张板凳放在老人的床上,摄影师何荣发站在凳子上,旁边的志愿者帮忙扶着凳子。而何荣发的镜头正下方,是身着军装躺在床上的老兵王泉元。虽然连坐立都困难,但王老还是用尽全力挺直身体,摆正头,双眼紧盯着上方的相机镜头。“当时我扶着凳子,看到老英雄眼中透着坚定,真的让我非常难忘!”志愿者陆有木感慨地说:“参与关爱老兵服务,更多的是获得思想净化与精神激励。”
“大合影”中,第一排老兵徐顺泉(左八)和杨绿春(右六)曾是一个战壕打仗的好兄弟,战场上无数次性命互托,俩人却没有一种合影。这张大合影让昔日“龙虎兄弟”并肩坐到了一起,“温暖重逢”让两家人格外惊喜。
这些老兵中86岁的曹仁义年纪最小。曹仁义老伴赵阿姨回忆,曹老1951年从南京出征赴朝作战,自己和老伴婚前看过他穿过一次军装,之后再也没穿过。隐功埋名的老英雄们朴实而低调,但他们的壮举与功绩应当被传扬被铭记。我们欣慰地看到,在富春江畔,随着军地国防教育的深度开展,红色公益、拥军志愿者活跃在街头村巷。
给抗美援朝老兵送冬衣。
合影行动于2021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纪念日这天正式启动。为了完成“大合影”,拍摄团队先后走遍富阳区新登、万市、洞桥等16个乡镇(街道)。从入户拍摄到赠送“大合影”,志愿者们都要“大张旗鼓”地来到老兵家中,隆重的“红色阵势”引来不少群众关注,他们就用这个时机开展随机红色宣讲,一颗颗爱国拥军的种子便播撒到富阳人的心田。
一个月时间,1000公里行程,一群拥军志愿者关爱老兵的艰苦践行,凝结成了一张触动人心的跨时空合影。这是现代科技成果最温暖的创新应用,更是社会荣军氛围最具象的生动展现。
给抗美援朝老兵过生日。
战争虽已远去,老兵精神却越发闪亮。1月16日清晨,薛余华与两名志愿者驱车1个半小时,赶到万市镇白石村参加抗美援朝老兵钟渭生的葬礼,他又一次与“大合影”中的老兵告别。关爱行动开展以来的9个月时间,已经有8位抗美援朝老兵先后离世。2021 年 11 月 25 日,“大合影”完成后,他们将照片放大制成展板,赠送给富阳区党史研究室,并在富阳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图片展”上展出。
“太震撼了!”在富阳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图片展”上,许多观展的群众纷纷掏出手机,争相与那张技术合成的老英雄“重逢照”同框存念。“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啊!”正在美国纽约留学的富阳姑娘周晗偶然刷到这张家乡革命英雄的合影,在社交媒体写下“My country is boundless”并转发了这张“英雄图谱”。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发放仪式现场。(沈娜摄)
相片合成时,正值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长津湖》热映。在网上,许多观众通过转发富阳老兵的“特殊合影”来表达对志愿军英雄的敬意。当人们看着一个个老兵胸前佩戴纪念章,整齐列阵在相片中,不禁红了眼眶。这些都曾在青葱年华为国出征的勇士,他们既有“书生执戈”的血性,又有“功成身退”的淡泊,是“最可爱的人”,更是最可敬的人。
如今,抗美援朝老兵大多已是耄耋之年,正是他们用青春与生命筑起了共和国的安全屏障,身上充盈着执戈卫国的崇高精神。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发放仪式现场。(沈娜摄)
探析老兵“影像重逢”登上热搜现象,无不彰显着新时代“军人受尊崇”的“国之气象”。
“爱我人民爱我军”的磅礴情怀,写在了时代的春风里。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成为军人受社会尊崇的政治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强调“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从组建退役军人事务机构,到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一系列激励措施紧前出台,爱军惠兵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爱国拥军社会氛围持续浓厚。
抗美援朝老兵傅生木与志愿者。(何荣发摄)
“关爱老兵就是敬畏历史 ,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军人出身的富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丁一表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就是要以强烈的家国情怀、军人情结,积极联合公益组织创推社会化优抚新项目,通过军地共建、政群联动,使荣军力量在不断聚合中迸发蓬勃生机。
在富阳的街巷,战斗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富阳籍战士金守儿在边境自卫作战中,右额被敌军弹片所伤,不顾包扎继续战斗,后腹部又被子弹打穿。在战地医院伤未痊愈即请战,后在攻打某高地中,与同班战友歼敌160余人,被敌弹片穿破头部英勇牺牲。这样的铁血军人受大力推崇,正是一代代富阳人“英雄气”的长期涵养。
给抗美援朝老兵送照片。
在富阳大地,区主要领导坚持“八一”、春节走访抗美援朝老兵,退役军人事务局专门创建“你为国尽忠、我替你尽孝”优抚项目,公益惠军、志愿拥军活动深入民心,拥军风尚正引领和激发着青年群体的参军热。
“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正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得那样,“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
抗美援朝老兵曹仁义与薛余华互敬军礼。(何荣发摄)
尊崇的光辉最闪耀,热血的瞬间最咏怀。在富阳的街头,走路带风、举止干练的人,许多都曾有过军旅生涯。
这片崇军尚武的热土上,每年都有着许多人参军出征,也有许多人荣归故里。一个个稚气的青春脸庞带着“英雄梦”奔赴远方,一张张壮行相片是“大合影”的新续集。
抗美援朝老兵章志兴。(何荣发摄)
出征,是接续传承。每一次出发都是意蕴深远的新“壮行”。
凯旋,是时代重逢。每一次荣归都是跨越时空的新“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