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浙江金华8岁男孩扛着一根约3米长的甘蔗,挑着一块五花肉,兴高采烈地在小镇上“招摇过市”。原来,这是男孩期末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奖品。这个奖励有创意、接地气,很实在、够拉风,值得大大点赞,这就叫奖当其需。
奖当其需,意即需要什么就奖什么。甘蔗可以让孩子从嘴到心甜上好几天,五花肉能让全家打几顿牙祭,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还是很实惠的,最主要的是脸上有光。古人早就明白这样的道理,且有很成功的实践。
秦国法律规定,杀敌立功,如果是奴隶就奖励平民的身份,如果是平民就奖励爵位。都很实惠,也是他们最渴望的,因此大大调动了将士的积极性,最后横扫天下,消灭六国。
霍去病屡立战功,汉武帝想奖他点什么,想来想去,爵位、奖金都有了,再奖励他一套豪宅吧。可霍将军却没看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人家在意的是封狼居胥,青史留名。霍去病去世后,武帝赐谥号“景桓”,陪葬茂陵,并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其修筑坟墓。这也是奖当其需。
刘秀很重视知识分子,但家底较薄,就对太学博士发一只羊作为年终奖,让他们和家人加强营养,也算是奖当其需。可是羊有肥有瘦,博士们七嘴八舌,争执不休。甄宇感到羞耻,便挑出了那只最小最瘦的羊牵走了。别的博士也都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把羊分完了。甄宇也获名“瘦羊博士”。
唐太宗也喜欢奖励部下,可是官封了,工资涨了,土地宅院有了,美女也奖了不少,还能奖啥呢?他有些发愁,在高人建议下,他建了一座凌烟阁,把立大功的文臣武将都画了像挂在那里,逢年过节去亲自祭拜。这可比奖多少金钱美女都有作用,也叫奖当其需。
武则天自己没多少文化,却喜欢附庸风雅。一次召集文人赛诗,奖品是一件锦袍。左史东方虬诗先写好,得意扬扬领了奖品。随后,宋之问也完成了,武则天读完,赞赏不已,就命令收回东方虬的锦袍,改奖给宋之问。于是就产生一个成语叫“夺锦之才”。奖不算大,但对于倡导文化很有意义,文人们也很看重。
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肯定成绩,激励干劲,树立榜样,倡导风气。过去一直以精神奖励为主,也有一定效果。但如果再能实惠一点,加大物质奖励成分,并从实际出发,需要什么就奖什么,可能会意义更大,也更受欢迎。
譬如说,奖给马云两千万,奖给王健林一套房,奖给李书福一辆车,奖给曹德旺百分之十股份,都没啥意义,起不到激励作用,因为他们不缺这个。而这些东西若奖给一个囊中羞涩的科学家,或捉襟见肘的诗人作家,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非常需要。世人有种错觉,认为科学家和作家都很有钱,其实不然,多数人还是很清贫的。
诺贝尔奖的最大成功,就是既有举世闻名的荣誉,又有不菲奖金,所以就成了无数人终生追求的目标。当然,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一纸证书也自有其魅力。著名的龚古尔文学奖就只有象征性的10欧元奖金,可是其影响一点也不比诺贝尔文学奖逊色,而且还更专业一些。许多作家都以获龚古尔文学奖为荣,而并不计较这微乎其微的奖金数目,因为这是文学界崇高的荣誉,也是业界对作家的权威肯定。拿到这个奖项的作家,也算是求仁得仁,奖当其需。
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人需要、向往什么,就奖励什么,能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也是基本常识。因而除了奖状、证书、奖金这些传统项目,还可以独辟蹊径,别出心裁,来点有创意的、新鲜点的奖励,说不定就会事半功倍,带来惊喜,有意者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