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2009年9月30日,由宁德市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党乡夜景
寿宁,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属宁德市,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坐拥数条出省交通要道的山城寿宁,留下了不少传奇,其中廊桥大多扮演着重要角色。让这方山水独具风格、底蕴深厚,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浓缩了千百年的乡土文化发展史,为寿宁赢得“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盛誉。
目前,寿宁现存19座木廊桥,走进寿宁,就如同走进世界木拱廊桥天然博物馆。
今天,小编介绍的是位于寿宁县下党乡的鸾峰桥。
来下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鸾峰桥。这座桥在寿宁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全国单拱跨度最长的一座木廊桥。长达37.2米,为现存之最。学术界认为赵州桥是中国古代桥梁中单拱跨度最大,而鸾峰桥却比它还长0.58米。可想而知当年的建造之难,以及智慧的结晶。
鸾峰桥,又叫下党桥,始建于明代。现在的这座桥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正月建造,1964年和1983年两次修缮,长47.6米,宽4.9米,拱跨37.6米 17开间,72柱,南北走向。是我国东南险桥之一。北面桥台利用自然悬崖凿成,南面桥台用块石砌筑。上覆双坡顶,两旁加雨披,桥面两边有木凳,两旁有挡风雨板,桥中有神龛主祀观音。
桥的左右两边的高山脉动起伏,被溪谷劈为两半,桥的建造使两边龙脉连接,就像高耸的奇峰长了翅膀,有腾飞之势,所以取名鸾峰桥。可见“鸾峰”一词寓意深远。桥上方建造拦水坝,意喻拦住财源。桥下怪石成堆,有金尖岩、鸡橱岩、蛤蟆岩和龙潭岩。
鸾峰桥与浙江庆元如龙桥为同一溪流,如龙桥在北,鸾峰桥在南,一北一南,一龙一鸾,一处美丽洒脱,一处险峻壮观,相映成趣。
“县在翠微处,浮家似锦棚。”山色多姿的寿宁县,人文荟萃,风光优美。在下党乡下党村口,地标性建筑鸾峰桥如龙贯卧,与自然山水完美融合。鸾峰桥以“长、高、险、奇”著称,其“桥跨”曾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桥梁古建筑史的绝唱。鸾峰桥不仅留下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足迹,还见证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三进下党访贫问苦、帮助解决发展中难题的故事。
那么,横跨于山涧的鸾峰桥是怎么修造出来的?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多雄介绍,传统木拱廊桥建造有一定的工序,包括选桥址、砌桥台、测水平、上三节苗、立将军柱、铺桥盖屋等过程。在实际施工中,要善于计算每根木头的长短数据,每个数据的精确与否都决定了整座桥是否安全、牢固,也影响桥梁的美观和通行。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多雄 潘月容摄
据了解,在当年,以郑多雄的父亲郑惠福和哥哥郑多金为首的木工团队11人,花了1200个工日才将鸾峰桥修造好。说起鸾峰桥的修造过程,郑多雄感慨万分。
郑多雄:修这个桥是很困难,当时(上游)没水电站,这个水很急,搭架子很困难,都是用木头搭,都没有机器吊上去,用手工的天门车,慢慢用麻绳吊上去。
木拱廊桥的构造巧夺天工、美妙绝伦,它不用一钉一铆,依靠榫卯镶嵌将各类构件连接成一个整体,独特的构造具有极强的抗压性,稳稳地承托起整座廊屋。作为典型的木拱廊桥,鸾峰桥的结构不仅与宋《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一致,还有所发展创新。
福建工程学院讲座教授、寿宁村镇建设中心主任李振 潘月容摄
福建工程学院讲座教授、寿宁村镇建设中心主任李振:相对于汴水虹桥,我认为鸾峰桥有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是结构上的创新。汴水虹桥底下的拱架是编织在一起的,属于编梁木拱结构,实现大跨度难度很大。而鸾峰桥通过三节苗结构与五节苗结构的穿插别压,形成了一个复合的受力系统,整体受力性能相对更优;
其次,就是功能上的创新,汴水虹桥,它是供车马人行走的,是典型的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桥。而鸾峰桥桥上还做有廊屋,这样的桥既有交通功能,又有休憩功能,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天、地、人三者的沟通,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鸾峰桥 潘月容/摄
作为乡土建筑的精粹,鸾峰桥保存之完整,历史延续之久,工艺之精美在全国木拱廊桥中极为罕见,其特殊而巧妙的结构造型,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文物价值,对于研究我国桥梁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