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
标题图
古董羹 古人吃火锅也很讲究
2021-12-27 14:59 海峡都市报综合北京青年报、长沙晚报、青岛日报、故宫博物院官网

受寒潮影响,这两天气温骤降。寒冷的冬天里,来一锅热腾腾的火锅是件很惬意的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米酒已酿好了,小火炉也烧旺了,雪花欲飘的暮色中,一起来喝杯酒可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而诗中的“小火炉”就是一种陶制的火锅。

涮火锅是中国人独创的美食。早在几千年之前,古人就开始吃火锅了,还给火锅起了一个特别洋气的名字:“古董羹”。“咕咚,咕咚”火锅沸腾时投入食物发出的声音,这谐音梗古人也玩得贼溜。而时下流行的小火锅、鸳鸯锅、九宫格,其实也都是古人玩剩的。

有情调

西周时就有“自助小火锅”

如果追究火锅的源头,当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说起。

史书《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坐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钟煮熟分食,学界许多人认为这可以视作火锅的萌芽。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相当发达,鼎是当时人们做饭做菜、祭祀最常用的炊具。鼎有三足,不需要另置灶台,可直接置于地面,做饭时将木柴放在腹下燃烧就行,因此不少鼎出土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西周盘鼎,造型类似现在吃旋转自助餐时用的小火锅。这个盘鼎有双层,下层的托盘可以用来放炭火,上层可以煮食物。从其容量来看,盛满菜也只够一人食用,推测是分餐制情况下所用,一人一只,吃的是“小火锅”。当然,当时这种精致的小火锅只有王公贵族可以享用,普通人是享用不起的。

而2010年11月,在陕西西安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出一座距今2400多年的战国时期秦墓,其中发现了一件青铜鼎,此鼎高20厘米、腹径24.5厘米,有盖。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鼎内竟然还有骨头,经鉴定,被认定是狗骨,被圈内趣称为“狗肉火锅”。

很时尚

汉代流行鸳鸯锅和五宫格

汉朝时,人们吃火锅更为普遍了。从考古发现来看,当时已有各式各样的火锅,火锅的材质也不局限于青铜一类,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锅”外,那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鸳鸯火锅”、“五宫格火锅”。

海昏侯也爱吃火锅

迄今为止发现的结构最完整的汉代列侯墓园——位于南昌的海昏侯刘贺之墓,其中出土了一个神似火锅的青铜器。这个体量巨大的三足器,鼎的上端是一个腹部饱满,圆形口的容器。下端连接着一个炭盘,在历史上被称为“青铜温鼎”。

考古学家发现这个青铜火锅里有板栗的残留物,说明这口锅不是摆设,而是真正使用过的一口锅。据史书记载,刘贺生前患有风湿病,可能比较喜欢吃用火锅煮出来的热乎乎的食物。而死后在阴冷的陵墓里,那更是不能少了火锅的温暖。

汉朝时还有一种“染炉”,这是“温鼎”的进化产物。染炉的出现是火锅的一大进步,这种器皿整体分为三层,除了上面的锅体,中间的炉灶,下面还设置了可以收取灰烬的装置。专家结合史料记载,断定这也是一种供单人用的火锅。

曹丕早就吃上“五宫格”

除了“小火锅”外,当时人们还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汤、烧煮不同口味的“五宫格”火锅。

2009年,南京博物院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中考古出土的一件分格鼎,证明了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不仅是一位十足的火锅“吃货”,而且当时他用的是“五宫格”火锅。这个鼎分为5格,中间圆格外面再分出4格,可以将不同食材放在不同的格内,从而能吃到5种不同风味的火锅,这和如今的“九宫格”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这种火锅的始祖。

此外,2007年年初在湖北郧县境内上宝盖遗址上发现的一只陶质火锅,则与现代鸳鸯火锅设计完全一样。经鉴定,此火锅系西汉时期炊具。

而《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中也记载了“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魏文帝曹丕喜欢用一种叫“五熟釜”的炊具煮东西。这里的“五熟釜”就是一种内嵌隔板的铜锅,分隔成5个区域,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汤串味。

最诗意

南宋资深吃货给涮锅起名“拨霞供”

火锅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成为一种时尚饮食。唐朝的火锅,多是用陶烧成的,叫“暖锅”。白居易有诗赋:“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生动地描写了吃火锅的场景,诗中的“红泥”即陶瓷火锅。

火锅历经千年演变,而与今天相似的涮肉火锅最早的记录,则出现在南宋美食家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一书中。有一天,林洪冒着大雪前往武夷山拜访一位友人,途中抓到一只野兔。山中友人将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花椒腌制。然后在桌子上放个生着炭的小火炉,火炉上架个汤锅,待水沸腾后,食客们各自用筷子夹住肉片,放到锅里拨弄一番,烫熟之后,再蘸一些料汁就可以吃了。

几年后,林洪又在临安友人家中的筵席上吃到这道菜,兴起处,赋诗一首:“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醉忆山中味,都忘贵客来。”屋外白雪皑皑,屋内炉火暖融融,烫熟兔肉的过程如在仙境中撩拨云霞,因此林洪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拨霞供”。所以,宋代的火锅又有“拨霞供”的美称。

最爱吃

清皇帝是“火锅狂魔”

有专家认为,火锅在明清时期进入了兴盛期,特别是清代的皇帝都很爱吃火锅。清代时,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的冬日佳肴,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

《清代档案史料从编》中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而到了1796年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使用1550个火锅来承办筵席。”清皇帝可谓是“火锅狂魔”。清宫中食用火锅菜肴所用的器皿统称为“野意家伙”,其中,包括火锅、盘、碟、果盒、火碗、攒盒、方盘、镟子等,相当讲究。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晚期时的一件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非常精美,这个铜火锅为菱花式,上附鎏金的提手和螭耳。通体蓝色装饰着各色的团花纹,有黄、红、兰、白等,团花三三两两,疏密自然,散布周身。

来点调料

火锅更有味

史料上记载,辣椒到了明朝才被引进中原。不过,在没有辣椒之前,古人也可以调出爽到飙泪的辣味,用的是姜、芥末、花椒、葱、蒜,以及汉代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原的胡椒。

还有一个现在很少作调料用的茱萸,它的别称叫“越椒”,在辣椒没有进入中国前,是古人的主力辣味之一。

没了辣,就不算是火锅。

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那时远古人们用天然的梅果做原料,把梅子捣成汁加入盐食用。最初是少数人才能享用的贵重调味品,到了汉代以后,才渐渐成为人们的常用调料。

在汉代古籍上,记载了用大麦、小麦、高粱、大豆等食材,酿造醋的二十三种方法。

最早的酱都是以肉为原料,叫做醢(hǎi)。也就是先将各种肉料加工处理后切成丁末,加入酒曲、盐进行腌制,再装进坛子封存。百天后,就可以得到各种鱼醢、兔醢、大雁醢。

后来,谷物产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豆类也就代替了肉类成为人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在豆类进入酿造领域后,也就有了“酱”字的出现。

1972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一号汉墓里,发现了大量至今可以辨别的食物遗存,其中就有各种酱类食品。

©2016 新福建 fjdaily.com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闽ICP备09035838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公司名称: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