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大厦特价每方呎458港元起,一次付款八五折优待”。这是1985年3月海滨大厦的售楼广告。近日,资深台商吴序侬在他位于台商会馆9楼的办公室里,一边喝茶一边与记者谈起往事,感慨万千。
1985年3月,海滨大厦在报纸上刊登售楼广告,企业争相购买。
“那时我还年轻,一股劲想闯敢闯。”吴序侬说,1980年10月,他看到厦门经济特区获批准设立的消息,就想来厦创业,但被告知要先成立一家公司才能投资。4个月后的1981年2月,吴序侬发动5个广东籍香港人,在香港成立了宝顿投资有限公司,以公司名义与厦门建设发展公司合作开发了湖滨华侨新村项目。
香港宝顿于1982年成立了第一家外资公司驻厦代表机构,吴序侬编号为“001”的外商代表证成为厦门第一张外商驻厦门的代表证。
宝顿公司的第一个项目虽然很吃力,也没怎么赚钱,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随后,宝顿公司与厦门建发公司、厦门房地产公司合作,兴建当时厦门第一栋高楼——24层的海滨大厦。
21日晚,鹭江道上,海滨大厦的迷人夜景。海西晨报记者 唐光峰/摄
“海滨大厦原址是一个自行车停车场,外面则是一片海水。我记得很清楚,最深的一根桩,打了39米,因为当时没有大型设备,大部分靠人力,打这个桩克服了很多困难。”
吴序侬
参与并见证了大厦建成的吴序侬很有感触:“红的石头是从成都运来的,钢筋则是从南非进口的,当年没有先进的机械设备,虽然是特区速度,但是也盖了三年才完工,1985年开工,1988年才落成!”
24层高的海滨大厦,比对面的鼓浪屿日光岩高出一米多,比当时的厦门最高楼12层的湖滨饭店高出一倍,大大改变了鹭江道的天际线。海滨大厦也成了厦门地标,当了十余年的厦门第一高楼,后来才被国贸大厦超过。
海滨大厦建成后,宝顿公司陆续以分割方式卖给在厦投资的商人及海外华侨,一些本地的国企也争相购买,由此,宝顿公司掘得在厦投资的“第一桶金”……
刚建成时,海滨大厦一层至四层曾为商场,5层至21层为写字楼,22层以上为酒楼与歌厅。现在的海滨大厦基本是办公楼,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中国农业银行、长江证券等大公司入驻。